《登泰山记》课文赏析

2024-01-27 15:16: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登泰山记》课文赏析》,欢迎阅读!
泰山,课文,赏析



《登泰山记》课文赏析

原文呈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①②

段解: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段落探究1:梳理第一段写景的步骤,概括这样写的好处? 名师赏评:

①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同时穿插对泰山特点的记述和对所见景观的描绘。

②作者鸟瞰泰山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明泰山最高峰——一日观峰的位置,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做好了铺垫。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③。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④。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⑤。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⑥

段解:2段写登泰山的经过。这一段没有像寻常游记那样写途中所见的景物,而是重点写登山的艰难和登上山顶之后见的雄浑开阔,目的是突出泰山的高峻。

名师赏评:

③先写起程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十二月”“乘风雪”点明游览时令是在冬季,也为下文写登山艰难和泰山冬景作铺垫。从京城到泰安的旅程不止一日,而作者仅用“自”“历”“穿”“越”“至”几个动词领起的短句来记录本次旅程的路线,突出了动作和地点,一气呵成,简练传神。

④写登山的时间、同行者和出发地点,并总括游程,全程“四十五里”,石

1 / 3




阶“七千有余”,以表现泰山山势高峻,旅程漫长,衬托其高。

⑤写登山的路线及途中所见、古人登山的情况及有关地理知识,衬托其险。 ⑥写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阔。“及既上”到本段结尾是写傍晚时山顶所见,描绘了一幅泰山夕照图。

先写高处——青山负白雪,雪光耀南天,色彩鲜明,气势雄浑。再写低处——从泰安城写到大汶河、徂徕山,又转回近处的“半山居雾若带然”,以此景烘托泰山的高峻。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⑦。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⑧

段解: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段落探究2:以上两段,作者详写了登山的经过。请概括登山路线是什么?描摹了几幅画面?

名师赏评:

⑦写日出前风、雪、云的景象,介绍日出背景。“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重在环境描写,写风雪击面、足下云漫,声势渐起。

⑧写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即颜色的变化,山峰的不同,把天空的颜色与山巅的色彩结合起来,进行神采飞动的形象描绘,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写日将出,重在表现东方天际的变化:“数十立者……须臾成五采。”先是雪山微显,然后有“异色”云带,须臾间变成五彩云霞,为喷薄欲出的太阳蓄足了势。

写日正出,“日上……此东海也。仅有两句,却抓住“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的独有景象,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写得气势磅礴。

写日出后,“日观……皆若偻”,着墨于日观亭以西诸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又以“若偻”的比喻写群峰拱绕日观峰的样子。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⑨。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2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a8c50bf51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e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