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十二首 陶渊明

2023-01-04 08:33: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杂诗十二首 陶渊明》,欢迎阅读!
陶渊明,二首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2.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悲悽”的方法。

3、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移情的手法;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 教学难点:“悲悽”的深意。

教学方法: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进程:

一、导入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花间一酒,独酌无相亲,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也是这样一个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

二、知人论世

陶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从29岁起,离家做官,想以此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但他最终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从官场的旋涡中逃离了,从此归隐田园,停泊在宁静的港湾。

1.居家读书时期(29岁前)

2.三仕三隐时期(29岁至41岁) 3.彻底归隐时期(4162岁) 三、背诵饮酒(结庐„而无„问君„心远„采菊„悠然„山气„飞鸟„此中„欲辨已忘言。《归园田居》种豆„草盛„晨兴„待月„道狭„夕露„衣沾„但使愿无违)朗读全文。

四、整体感知,以意逆志

1、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悲悽。

2、诗人为什么“悲悽”?(用原诗中的语句回答)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逝离人而去,我空有壮志难得伸展。 3、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悽”的?(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时间在交替,日沦月出。“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这是一个生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穷大的宇宙,也是一个象生命一样美丽而飘渺的虚空,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风来”、“夜中”、“房户”、“枕席”几个意象,加上“气变”与“不眠”两句中“易”和“永”字,写出了因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于是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独。

4“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冷“字用得妙,试分析。

表面上是写枕席冷,实际上是写人的心冷。这里运用了移情的修辞手法。 5、这里的壮志指的是什么?

陶渊明少年时期就有的“大济苍生”之志。这份壮志最终未得伸展,晚年的陶渊明自然无比得悲凄。 6、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

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7、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者何种感情

生命是孤独的,不仅“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连生命须臾不可脱离的时间也无情地抛弃了它,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人生的好戏还


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呢!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宙无垠,生命孤独;生命的好戏还未上场,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这就是杂诗第二首意象的深层结构。

8、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到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愁,这首诗中却流露出痛苦和矛盾,这是为什么?

《杂诗》是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这时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获得了自由,心情舒畅,写下了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诸多名句。我们以为他“浑身静穆”,心如枯井,不问世事,不复苦恼和忧愁,然而,虽从繁华的官场抽身而退,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与济世之志却未泯,它们像一股暗流在诗人心底涌动着,撞击着,使得他的诗作看似安逸恬淡悠然,却包含焦灼与悲愤之情。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光阴虚掷中矛盾不安的心境。

9、从意象、构思和意境、情感的角度比较此诗与《咏怀八十二首》的区别

意象:阮诗:明月、清风营造凄清的气氛,也象征志趣的高雅、品行的高洁。孤鸿、翔鸟象征内心的孤寂。

陶诗:白日、素月浩荡光明,可见渊明光风霁月的胸怀。“风来”照应下文“气变”引入“不眠” 艺术构思:阮诗:开篇直抒胸臆,中间借景抒情,结尾直接抒情点题。 陶诗:开篇写景,中间触景生情,结尾直接抒情点题。 意境:阮诗:清幽冷寂

陶诗:空阔冷清

情感:阮诗:孤独苦闷忧愤,感情表露隐晦曲折。

陶诗:抒发了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悲哀,感情表露直接一些,点出了悲悽的原因。 五、主题

这首诗写诗人中夜不眠时的情怀,抒发了事业无成的感慨。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戚

六、拓展探究

中国人自古至今都热衷考公务员,陶渊明好歹也是个正处级干部,怎么舍得放下这金饭碗,去“归园田居”端泥饭碗?他为何不学鲁迅呐喊?

在与陶渊明对话中,体会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体会到门阀制度下知识分子悲喜交替(敢爱、敢恨、敢怒、敢骂、敢哭、敢笑、敢做、敢言)、起落交织的矛盾人生。

七、小结

古代很多文人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我们对他们应该报以深深的同情。好在我们生活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新时代,同学们一定要珍惜当前的大好时光,认真学习,细心做事,怀大志,成大事。

八、作业:同步练习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ada17cd2cc58bd63186bdb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