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音画回忆

2022-08-13 07:05: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时代音画回忆》,欢迎阅读!
回忆,时代

1、曲目单隐藏着什么密码? 《茉莉花》《多谢了》《木兰从军》《好日子》 茉莉花与图兰朵 吟诵木兰辞 2、国歌如何一路走来?

世界上第一首国歌——荷兰的《威廉··那叟》 中国第一首国歌——《普天乐》 中华民国国歌《三民主义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 从晚清时期《普天乐》《李中堂乐》《颂龙旗》等带有礼乐色彩的“国歌”到雄浑激昂的《国民革命歌》《义勇军进行曲》 3音乐动听,也能悦目吗?

音乐与绘画(牛车、鸡脚上的小屋子、基辅大门)

18746月穆索尔斯基写下钢琴组曲展览会之画,灵感来自于一次画作展览会,会上的作品是由穆索尔斯基一位已逝世的朋友维克托·阿里山大罗维奇·哈特曼所画。 音乐与建筑(巴洛克、印象派、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

4、西学东渐,中国音乐如何革故鼎新?(文章)

学堂乐歌和李叔同 自创曲调和沈心工 改进国乐刘天华

在乐器的制造改良上,他对于他所擅长的二胡、琵琶进行改革。他在二胡制造的材料、技术上进行改变及定制,以期达到好的音色及音量,对二胡二根弦的音准进行调整,又增加了二胡的把位,以提高其演奏的表现力。他又依十二平均律制作了新的琵琶,并增加琵琶的品和项,使琵琶能有准确的音准并能演奏半音阶 5、民族危亡,艺术家如何唤起中国魂? 红歌、抗日救亡歌咏、延安鲁艺 6、新时代,如何奏响红旗颂? 五十年代 单纯年代

六十年代 为毛泽东诗词谱曲 7“春天的故事”里如何百花齐放?

西北风 “西北风”的发端是由《信天游》开始的。1987年,这首动听的都市流行小调由广东歌手王斯首唱,成方圆、张静琳(安雯)等在一系列大型演出中将其“推广”,最后由程琳在春节晚会上将其“普及”。随后,这股强劲的“西北风”迅速刮遍整个内地流行歌坛,浓厚的黄土风情将中华民族魂演绎得淋漓尽致。“西北风”这一称谓来自《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指的是北方民歌风的流行歌曲热。此类歌曲创作均以北方民歌为素材,配以通俗唱法演绎 来自台湾的歌 《春天的故事》 8、传统音乐如何老树发新芽? 敦煌胡乐

9、中国音乐如何走向世界? 钢琴


中国近代音乐革故鼎新的开端——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作为中国近代音乐革故鼎新的开端,毫无疑问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瑰宝。代,音乐已经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了,音乐会、歌舞表演、歌唱节目、日常听音乐都已司空见惯。然而,在19世纪末,在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欺侮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还没有自己的音乐。自1860年起,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为了培养人才,开办了新式学堂。但是对日本海军的甲午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一次又一次地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令有识之士意识到改革势在必行,必须通过社会改革达到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成效。

因此,产生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也就是在那时,他们将乐歌带入学校的课程中,使得学堂乐歌成为对青少年思想启蒙有重大作用的课程。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乐歌承担起唤起民众爱国热情、富国强兵和推进青少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教育的作用。

在时代音画的课堂上,我听到了由音乐学院的同学们演唱的《送别》,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我不禁想起母亲在我孩提时代轻轻哼唱的音乐正是这首悠扬的乐歌《送别》。广为传唱的《送别》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取调于《旅愁》而填词创作的,是面向青少年热爱生活和自然的乐歌题材中的代表作。和李叔同同一时代的还有另一位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沈心工,与李叔同一样,他也曾留学日本。在日本,沈心工被乐歌活动在学校教育、政治宣传中起巨大作用所感染。后来回到国内全身心地投入“乐歌”教育的实践中,他本人身体力行,创作了乐歌180余首,为乐歌的传播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学堂乐歌的诞生还对于中国近代音乐有多方面的影响。 第一,学堂乐歌促进了一批音乐教育家的出现。 随着学堂乐歌成为学校的课程,促使了一大批音乐教育家的出现。比如之前提到的沈心工、李叔同等人。李叔同1910年回国后,他开始在天津工业专门学校、直隶模范工业学堂任教。1912年,他离开天津,到上海、杭州一带教学。

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他们就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显著地贡献,培养出了不少音乐家和美术家:丰子恺、黄自、黎锦晖、刘质平、吴梦非、李鸿梁、曹聚仁等。

第二,学堂乐歌促进了音乐教材建设 ,学堂乐歌的教育离不开音乐教材。

1912年,虽然在新式学堂设立了正式的乐歌课,但是还没有正规的音乐教材。面对这种情况,在学校任教音乐课的沈心工就开始一边教学一边创作,编写了不少乐歌。从1904年,沈心工自己先后出版了《学校唱歌集》19041907,共3集)《重编学校唱歌集》(共6集,1912)和《民国唱歌集》(共3集,1913

第三,学堂乐歌促进了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学堂乐歌的产生为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建立与发展做了铺垫,在这一时期,乐歌都是作为学校学生集体歌唱的,这就为以后群众歌曲创作奠定了基础。

192711月,蔡元培和萧友梅共同创办了上海国立音乐院,标志着中国音乐已经进入培养专业音乐人才的新阶段。

乐歌创作时期,中西方的音乐交流较多,西方的音乐传入中国,如一些音乐理论知识、记谱法、乐器演奏法等都成为音乐教育的内容。中国还吸收西方的作曲技法创作艺术歌曲,并在声乐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所以,学堂乐歌不仅是中国近代音乐革故鼎新的开端,也是中国艺术歌曲和声乐教育开端。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b1bf356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2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