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补充研究

2023-03-09 11:21: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议题补充研究》,欢迎阅读!
议题,补充,研究

议题补充研究



1、“江村经济”与“差序格局”

作为费孝通“江村调查”80周年纪念的2016年,注定要在中国社会学研究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80年前,在燕京学派影响下,希望将社会学本土化的中国学人,不满于西方学术传统与中国社会现实的张力,开始将舶来的理论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努力探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研究表明,费孝通的“江村调查”,标志着人类学的两大转向,其一是从原始初民研究转向当代主流社会研究,其二是从异文化研究转向本土文化研究。费孝通的研究虽仍有可能被某些具有学术歧视观的人继续认定为“野蛮人研究野蛮人”,但对中国学人而言,其不仅开启了“文明人研究文明人”之旅,而且还代表着中国社会学对本土的深层学理探究。

2、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将社会治理引入秩序化社会的核心地带,开始在政府的“有限理性”“有限责任”“有限能力”下设计“多元共治”的创新思路,一方面继承社会管理时期的合理经验,另外一方面坚决厘清市场与社会、市场与政府、社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力图赋予社会以自我化解冲突的能力,坚决消除那种“信上不信下”“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理”的矛盾格局,建立新的矛盾终结机制,更为重视源头治理。


正如学术研究已经证明的那样,社会治理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需要指出的是:那种在学术研究中仅仅以社会治理的概念替换了社会管理而显示“改进”的做法,是一种浮躁的学术作假;空有治理的概念,却无“治理”之内容的制度设计,是一种庸俗的行政搪塞。这两者,是未来力戒的重点。

3、城镇化与户籍制度改革

有研究表明,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一方面被统计为户籍人口的城镇化,另一方面被统计为常住人口的城镇化。当然,还有一种统计,叫作时点人口的城镇化。这几种做法,都既有缺点又有优点。户籍人口的城镇化,通过将农业户口转变为非农业户口而推进城镇化;常住人口的城镇化,是以在城镇居住满6个月而推进的城镇化;而时点人口的城镇化,则是在某一具体时点,统计居住或工作在城市()的人口而了解其动态变迁意义的城镇化。所以,在现实意义上,最后一种城镇化,因不具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配置意义而难以使用。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b37abb980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3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