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才梦》看张爱玲成才的原因

2022-12-28 14:11: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天才梦》看张爱玲成才的原因》,欢迎阅读!
张爱玲,成才,天才,原因

张西爱

内容摘要:张爱玲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得不提到的人物,其天才的创作和富有传奇性想一生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其散文《天才梦》是其公开发表的众多散文之一,该作品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了张爱玲之所以成为天才的原因,即家庭的熏陶为其打下了创作基础,学校的培养为其创作做了基本的技能储备,爱情的浇灌和社会的磨砺使其创作更富有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天才梦社会现实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年轻的张爱玲在杂志《紫罗兰》上公开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后,便迅速在当时的文坛走红。在之后的短短数年间,张爱玲陆续在许多著名的杂志刊物上发表了其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作品,这之中既包括小说,也包括散文作品。 较为人熟知的小说有《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等,当然也包括散文《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等等。

《天才梦》是张爱玲的作品之一,带有其自传的性质。《天才梦》是张爱玲在刚进入香港大学读书时完成的作品。整个文章有着和张爱玲本人年龄不符的沉着和冷静,作品理智的讲述了在儿童时期自己表现出的种种天才的特质。本文通过对张爱玲生平的解读,旨在通过家庭、爱情、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来揭示张爱玲“天才”的来源: 1.家庭是其天才梦的不休源泉

张爱玲在文学上的突出才华很大程度上来自与她的家庭。张爱玲的祖父,是晚清政府中著名的大臣张佩伦,而张爱玲的祖母更是名门之后,其祖母的父亲便是晚清是赫赫有名的朝廷重臣,洋务运动的领袖之一———李鸿章。尽管到了其父母这一代早已家道中落,但诗书传家的传统还保留着,家庭中的文化氛围依旧浓厚。

在张爱玲的幼年时期,其父母就对其进行了早期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启蒙式教育。张爱玲在六岁的时候,就进入了私塾,并开始系统的接触和学习诸如《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古代经典。在《天才梦》中,张爱玲用白描的方法,细致生动的描绘了自己在幼年时期学习古诗词的情境。文中记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当自己在一个满清遗老面前诵读《后庭花》时,当读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两句时,那个满清遗老的眼泪便顺着脸颊流下。这些都是张爱玲的家庭为其天才是的创作提供的良好的氛围。[1]

在《天才梦》中,张爱玲简单直白地向读者交代了她幼年时在文学方面的天才:三岁能背诵很多唐诗,七岁写了她的第一部小说———关于一个家庭的悲剧,接着又写了一部关于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小说。八岁时还尝试写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快乐村》十几岁便看《红楼梦》等小说(她的第一部小说是写一个家庭的悲剧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她文学创作的影响。张爱玲就是在这样一个书香与旧僚气息并融的环境中,汲取了富足的古典文学养分,积淀了丰厚的古典文化底蕴。[2] 2.学校是其创作的催化剂

在张爱玲十一岁的时候,其母亲就把她送入到了由美国教会兴办的圣玛利亚女校学习,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内,张爱玲系统的接触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尤其是音乐的学习,更是为其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不少借鉴。这一切不仅使得张爱玲在幼年阶段就了解和掌握到了西方文化,还培养了其在音乐上的爱好。音乐文学是想通的,音乐的学习和由此带来的灵感源泉刺激了其在文学上的创造力,在她的文学作品中,不时的浮现音乐的元素,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在其作品《天才梦》中,张爱玲坦白了她想要成为音乐家的愿望。尽管这童年的梦想最后并没有成为现实,但在学校学习阶段对于音乐的系统的学习,使得其具备了一种对于生活独特的审美方式和艺术直觉。在文中,张爱玲有这样的叙述“当我弹奏钢琴时,我想象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由此可以看出,对于音乐的理解为其的


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和创作灵感。在后来的小说中,也处处体现着音乐的影子。而这一切,都可以说,是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的。[3] 3.爱情是其创作的作料 张爱玲自己也说过:“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 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时更朴素也更放恣的。但是,我们仅仅从作品来看,张爱玲作品中的爱情却并不像我们印象中那样的美好。她不仅仅是从道德层面来理解爱情,她对爱情的理解是多方面的。通过阅读张爱玲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张爱玲的爱情观是悲观、消极的爱情观。在她笔下的爱情故事中,她使用的笔调往往都是悲凉的,孤寂的。这之中隐藏着对于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对于爱情的无解。这种爱情观可以说,是和她自己生活的实际情况、实际体验是分不开的。[4]

在张爱玲刚出道之初,风华正茂的张爱玲曾经说过“‘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的肯定。仅仅就这一点来看,张爱玲的人生理想和爱情观便显而易见了。

她和其他同龄的女性一样,向往自由,渴望爱情,认为只有互相爱慕才是真正的爱情,才是生活的最高境界。这显然是一种积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但是,现实中, 她又是那样的悲凉。也是,这样的境界,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做到。在于胡兰成的恋爱中,张爱玲做到了全心全意的付出,全心全意的将自己的真心拿出来。尽管从一开始两人就是不平等的,但她还是从心里得到了满足。

最终她跨越了年龄的鸿沟!抛却了各种非议和忌讳。与胡兰成在上海秘密签订了婚约,书文曰。胡兰成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可胡兰成这个生性多情的政治流氓并没有给张爱玲带来现世的安稳,外逃期间,仍拈花惹草。带给张爱玲的只是无尽的痛苦,婚后三年。张爱玲给胡兰成写了决绝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惟时以小吉故,小劫,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5]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来得匆匆,去的,也匆匆。来时,是那样的猛烈, 热情, 心动魄。而去时,又是那样的决绝,那样的不念过往。这之中的痛苦,即使在旁观者看来也是极其痛苦的。尽管张爱玲选择了隐忍,但这并不代表着她彻彻底底的放下,爱情的火焰依旧在她内心中剧烈的燃烧。 4.社会是其创作的熔炉

张爱玲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间。特殊的社会背景也是使她文学天才的重要原因。在张爱玲十一岁之前,她接受的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教育在成长到一定年纪之后,在她就读的圣玛利亚女子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又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这也正是那个年代的特征,东西方文化的集中碰撞阶段。战乱的同时伴随着的是文化的碰撞,是思想的交流。正是这些时代的因素,使得张爱玲可以同时汲取东西方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使得其作品中同时充满了东西方文化中的印记。这一切,与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实际情况是分不开的。 一年之后,幸运之神又降临到了她的身上,她被转入中西文化交融的香港大学文学系学习,在一个准西方化文化环境中接受她的大学教育。这一段不寻常的学习经历,不仅使张爱玲对西方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吸收,而且在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修养的人相处之中,她对世界各地的文化都有了较为丰富的现实体验“西风”是民国时期国内一个著名的刊物,类似于当时美国的《读者文摘》由文化名人林语堂担任顾问编辑,其作者大部分为名人,林语堂、老舍、周作人、冰心等等。[6] 5.结语

由于期刊的初步流行开来,期刊的读者群日益庞大,使得当时还是普通大学生的张爱玲有了成名的机会。但究其实质,还是因为张爱玲自身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她深厚的文学


修养和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任何一个阅读张爱玲作品的读者都会被其作品中流露出的天才式的创作所折服。无论是其华丽优美的语言还是深刻的内涵,在张爱玲的笔下都显得那样从容与自然。不得不说,这与她成长的家庭,所受的教育和特殊的爱情经历,复杂的社会现状密不可分。而反过来看, 也许正是由于张爱玲的出现,才使得那个时代,那个社会有了在现今看来不可磨灭的印记。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b787125195f312b3069a55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