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的一曲壮歌

2024-01-15 06:28: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民族复兴的一曲壮歌》,欢迎阅读!
壮歌,复兴,民族

民族复兴的一曲壮歌

1985年,鼓曲艺术大师骆玉笙为《四世同堂》演唱的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随着电视剧的播放受到全国亿万观众喜爱,使京韵大鼓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传播,为普及曲艺立了大功。她因此受到当时许多青年观众朋友的爱戴。此曲一时间红遍大江南北,人们纷纷学唱。当年骆老和青年歌唱家们一起被评为新时期十佳歌手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真是歌坛白发真情唱,壮歌一曲震九州

《重整山河待后生》由导演林汝为作词,雷蕾作曲,全曲8句唱词,48个字,用中东辙,采用北方京韵大鼓唱腔中的典型曲调和旋律编排。完成后雷振邦力请骆玉笙演唱。骆老照曲谱试唱后,觉得抒情气氛不浓,节奏较快,有的唱句曲调太过平直,没有舒展开,于是她按照唱词自己重唱了一遍,加入了装饰音和一些高腔,揉进了评弹的曲调处理(评弹名家刘天韵演唱《林冲踏雪》尾声的唱法)。雷蕾听了非常高兴,给予肯定,马上记下曲谱,形成了骆老演唱的曲谱版本。

《重整河山待后生》确切的说是戏歌。它把歌曲和京韵大鼓艺术风格揉在一起,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成为两栖唱段,让不同的听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而接受,一时成为时代金曲,至今传唱不衰。这个小段也是骆老晚年创新的经典曲目。 骆老毕生致力于鼓曲的改革创新,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和胆量,以顽强的毅力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她一生与时俱进,敢于超越自己,对艺术锲而不舍的钻研进取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她对鼓曲改革成功的尝试,展现了老人家的演唱素养与功力。善于把叙事、抒情、言志、咏物凝为一体,贵在韵醇情挚,诚于中而达于外!骆老告诫我们要尊重传统,鼓曲改革要像火车跑在铁道上,不能脱离轨道,要遵循规律,在此基础上求创新,求新


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欣赏要求和审美变化。新时代新生活需要具有思想深度与艺术浓度的艺术作品。

骆先生这仅有8句唱词的小段,给了我们完美的艺术享受。上阕4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骆老唱得字清、音准、味浓,情绪上愤恨交加、内蕴丰富,发挥了说唱音乐音随字出、声情兼至的特点。字清又不给人韵诵感,而是满宫满调地唱,音乐形象生动鲜明,让人听后深思联想,经久难忘。前两句气势磅礴,用挺拔的高腔唱出了国仇家恨,点染了特定的情境;后两句将感叹、愤慨、伤痛融于一体,用舒缓的旋律表达抒情色调。月圆之夜四個字错落有致,取情景交融之妙。人不归三字款款传出,沁人心脾,唱出了惆怅。其中的”“”“三个字使用逻辑重音恰到好处。花香之地无和平一句依情行腔,之地”“之间衔接自如,情绪连贯,重而不拙。和平二字转入京韵大鼓唱腔,充分看出骆老吐字收音归韵的功夫,唱得强弱转换相当自然,有韵味有特色。

下阕的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抑扬适当,对比鲜明,唱出了惊骇与悼念,善良的人无辜遭残杀,天下的母爱大无比,缅怀烈士与慈爱兼容,既有动态美又不停留在文词表面上,有力烘托出敌后群众的爱国热忱。骆老唱字时用重音,在延伸中上扬,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唱出了母爱的伟大。为雪国耻身先一句加快节奏音调高昂,宣泄出难以抑制的忿懑与哀思,唱出了对烈士的崇敬;重整河山待后生运腔巧妙,响遏行云,骆老先用鼻腔共鸣后用腭音的技巧,一波三折造成激昂气氛,切分后委婉而坚实地甩出待后生,采用了歌曲的唱法由强到弱,余音绕梁,曲终意不尽。听者犹如身临其境,如同触到歌者那波涛翻滚的心潮。八十高龄的骆老每当引吭高歌总是动人心魄,以满腔的爱国热情鼓舞我们奋进的斗志。

骆老演唱此曲倾注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她注意了字、声、情的关系,深刻领会了唱词的含义和历史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b937cf494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9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