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客观条件

2022-05-31 17:50: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客观条件》,欢迎阅读!
邓小平理论,客观,形成,条件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客观条件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挫折的历史经验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结晶;邓小平对这个理论创立做出最重要的历史贡献。

伟大的思想、伟大的理论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同特定社会环境、历史条件,历史使命相联系的。邓小平理论亦是如此,它是适应当今时代和社会主义发展需要而形成,是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

对时代判定和对社会发展阶段判定是理论提出的基础,是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邓小平理论是正确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和当代世界基础矛盾及时代特征的结果。

20世纪中叶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在经历两大阵营形成和对立及三个世界鼎立之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邓小平理论形成于80年代,这时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邓小平以伟大战略家的敏锐眼光紧紧抓住了这个时代的主题,在1984年率先提出这一问题,并对此进行精辟的阐述,他说;“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有两个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现在核武器,一旦发生战争,核武器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二是南北问题。这个总是在目前十分突出。发达国家越来越富,相对的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南北问题不解决,就会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障碍。并提出要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19853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谈话中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是和平问题,一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基于对时代主题的正确判断,我国争取较长时间和平环境进行国内建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而我国国际地位提高和外交关系广泛建立,又有可能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有利条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同时,由于时代主题转换,国际间竞争重点已以军事政治竞争转向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与科技的较量,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作用愈益突出。在这种形势下,世界各国在制定面向未来发展战略时,都把增强科技、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放在首位,邓小平顺应时代潮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提出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改革开放为主要内容一整套理论,这一理论突出反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这一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为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历史条件下,抓住机遇、加速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找到一条成功之路。

二、我国社会主义胜利,挫折的历史经验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历史根源。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有过胜利发展的时期,也有过严重挫折,从1956年胜利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到“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10年。在这10提国。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有两个发展趋向。一个是正确和比较正确的趋向,这就是以苏联为借鉴,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积极探索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从而形成了一些正确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另一个是错误趋向,这主要是在经济上急于求成,盲目纯和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两方面都为邓小平理论形成提供历史的准备。“文化大革命”10年,使中国政治上在动荡的状态,经济上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仍处于贫困状态。恰恰在这一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在西方发达国家展开,资本主义开始了又一次结构的调整,进入到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结果,社会主义的中国和资本主义的西方生活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当邓小平从“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中走出来时,就不得不思考这是为什么?这一


切错在哪里?错误怎样才能得到纠正?邓小平拿“贫穷的社会主义”作为反面教材,由反思“文化大革命”,进而又反思整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这种思考使他得出一个结论:“我们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留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因此,他提出对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邓小平正是这样开始他的理论创造活动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邓小平郑重对待我们党所犯的“文化大革命”错误并从所犯错误的后果迅速而科学地学习许多东西的结果。邓小平曾正确的指出: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材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为邓小平理论形成提供了历史借鉴。

三、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伟大的理论来自伟大的实践。邓小平理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这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逐步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中国的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推动了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促进了思想解放。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积累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原则,战略思想和根本指导方针,正确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构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表明我们党对这个理论的认识达到新的水平;十五大进一步阐述了取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国发展新阶段。在党章中把这个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表达我们党高举邓小平伟大理论旗帜不动摇的决心。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c78d11b10a6f524ccbf859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