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山水画对园林的影响

2022-11-20 08:15: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代山水画对园林的影响》,欢迎阅读!
山水画,唐代,园林,影响

唐代山水画对园林的影响

作者:何亮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5年第7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

要:唐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与绘画的发展比起魏晋南北朝有了长足的进步,以王维为代表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田园诗与山水诗的延续,山水画则是出现于隋代而兴盛于唐代;园林发展较之魏晋南北朝亦有诸多改变。本文试图通过对部分唐代山水画的鉴赏以及对画论的品读,分析唐代山水画作与画论对唐代园林的影响。

关键词:山水画;山水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可追溯到殷商时期的囿、圃,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秦汉以前园林的营造主要以皇家园林为主,功能则以生产、狩猎为主。先秦时对于自然山水的认识仅局限于功利、伦理的角度,如孔子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持续300年的动乱分裂催生了人们对老庄“无为而治,崇尚自然”思想的再认识以及佛教的流行,融合了儒学、老庄、佛学的玄学大行其道。隐逸之风与寄情山水成为社会风尚,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认识从东汉之前的低级审美意识提升到有意识的赞美和对自然景物的鉴赏,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山水艺术繁盛,山水园林便是其中之一。初唐至盛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势强盛,思想文化政策宽松,文人士流中逐渐兴起了一股隐居风尚,再加上山水田园诗与山水画的蓬勃发展,山水园林有了长足的发展,文人园林也在这一时期形成。

1

唐代以前山水园林的特征

唐代以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园林的创作以写实为主,但同时也有写意手法的体现——表现为对自然山水风景有意识的概括与提炼;皇家园林的造园思想一改秦汉神仙思想的风袭,注重体现自然氛围,更贴近现实生活;规模亦由大入小,功能也由以生产为主转变为以观赏、游憩为主。私家园林在这一时期迅猛发展,以庄园形式出现的私家园林风格淳朴天然,体现了魏晋文人名流“归园田居”的隐逸思想,也成为后世唐代文人园林的滥觞。

彼时的山水园林建设还未受到山水画的影响。原因在于,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虽已成为独立画科,有文献记载的作品有顾恺之的《庐山图》、戴逵的《吴中溪山邑居图》等,但景物的布势和形态还十分简单幼稚,即所谓“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其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画法也很简单,只是用线条勾勒轮廓,无皴、擦、点、染等技巧。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不足以对山水园林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

唐代山水画的发展及其对园林的影像


2.1 唐代山水画发展概述

诗与画是早期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源泉与灵感,杰里科的这句话虽然没有阐释是哪一画科有如此重大的影响,但毫无疑问只有山水画与园林有着直接而且密切的关联。隋唐以降,经过初唐时期对山水画技艺的探索与创造,至盛唐时山水画的技法已臻于完善,呈现出空前繁盛的局面,李氏父子更是深得山水画的精髓,所谓 “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除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外,吴道子、王维、张璪、郑虔等也都是名噪一时的山水画家;此外,各家擅长的技法也不尽相同,依风格主要分为三类:其一是以李思训父子为代表的青绿山水,其画风以精妙细致、繁华富丽著称;其二是吴道子所代表的注重线描、不设色、追求简单质朴的“疏体”画派;其三是以王维为代表的重视墨法技巧的水墨画风。

李思训《九成宫图》(见图1),九成宫原为隋仁寿宫,规模宏大,建筑华丽。但在山水画中,宏伟绮丽的宫殿群却只能成为群山的配景。







2.2 山水画对园林的影响

从以上唐人山水画中可以看出,画面中虽有建筑,但却往往让位于自然山水景物,建筑不论其是否宏伟壮丽,始终只能是自然山水的一部分。这种山水画奉行的原则同时也是唐代山水园林的本质所在,即建筑在园林中往往是内敛的、居于从属地位的,不抢环境,不争主体,园林的主体只能是自然山水风景;唐代山水画对园林的另一影响便是山水画的审美观被引入到园林的营建当中,即营建园林的指导思想来自于山水画的审美;此外,园林整体的营造、筹划以及具体到安排何种景物、怎样设置景物的关系与次序等等问题,都会从山水画中得到借鉴。下面通过举例来说明这些问题。

2.2.1 王维的辋川别业。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山水诗、山水画均有颇高的造诣,他还经营建设了著名的辋川别业,与辋川别业同时问世的,还有《辋川集》和《辋川图》,《辋川集》是他与诗人裴迪同游辋川时所写诗歌的合集,而《辋川图》则是王维对辋川美景的细致摹画之作。

辋川别业是融汇园林景观、诗、画于一体的典型。王维善画泼墨山水,他的画“笔墨宛丽,气韵高清”(荆浩 《画山水录》),他的《辋川图》长卷,具体细致地描绘辋川的20个景点的景致。画中“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江乡风物,靡不毕备,精妙罕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辋川别业是以自然形胜、天然风景为主进行造景的,建筑数量较少且都朴素简洁,这与上文提到的山水画的表现原则是一致的。在《山水诀》中,王维讲“平地楼台,偏宜高柳人家;名山寺观,雅称奇杉衬楼阁”,谈到了园林中建筑与周围景物的处理手法,这可以从他的《辋川图》中得到印证。据记载,《辋川集》、《辋川图》、辋川别业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这说明王维在经营辋川别业时,极有可能采用了它一贯的朴素、简 、闲淡的诗画风格来指导园林的创作。




《辋川图》局部(见图2),传为宋代郭忠恕临本,画面中的建筑若隐若现,主体仍是山川、溪流、丛竹、秀木等自然景物,这说明辋川别业与山水画有着极为密切的映射关系,其中处处可见山水画的影子。







2.2.2 白居易的履道池台。履道台池在唐东都洛阳的履道坊内,据《旧唐书》卷一六六《白居易传》记载,白居易“于履道坊里得故散骑常侍杨凭宅,竹木池馆,有林泉之致……因为《池上篇》曰:东都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偏,东南之胜在履道里,里之胜在西北隅,西闬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乐天退老之地”足见此处形胜极佳。白居易对此处亦是偏爱有加,他对履道坊的经营可谓是用尽心思,他将自己为官期间所得湖石花木等悉数移入宅园中,记载中提到的有“天竺石一、华亭鹤二、太湖石、白莲、折腰菱、青板舫”等。白居易建造履道坊园的目的在于陶冶心性,寄托隐逸的志向,因此宅园的格调是优雅、简朴的。他自己在《池上篇》中道出了其造园主旨:“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水竹、庭堂、桥船悉数集中于这“五亩之园”中,且园中水池为园林主体,面积很大,可见其他的景物在布局中都是居于次要地位的。在山水画中,庭堂、桥船也都是作为画面的配景出现的,而且大都掩映竹树山峦之间,不以全貌示人,这样的画面布局,与白居易的宅园营建,有异曲同工之妙。

3

总结

山水画在唐代的兴盛,与其国势的强盛和文化的包容以及山水诗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山水诗、山水画发展成熟后便会直接影响到山水园林的发展,进而形成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共同兴盛的局面,这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山水画对私家园林的影响要远大于对皇家园林的影响,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文人士大夫们为了寄托隐逸思想和实践隐逸志向,大都要修建自己的私园,而山水画所表现出的自然景观,也激发了他们对画中景的向往,所以但凡文人士流营建园林,都要以山水画的审美观和所表现的意境来指导园林的建造,因此也就有了山水园林的大发展。据《两京新记》、《长安志》、《洛阳名园记》、《唐两京城坊考》及其他文献的记载,有唐一代,仅留有名称的私家园林就有1000多处,如此数量众多的私园,足以说明唐代造园之风的盛行,由此可以推断山水画对造园的影响应该是十分巨大的。

(责任编辑 张芝)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cd3e02c26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e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