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责任的反思—道德和法律的权衡

2023-03-31 04:28: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社会责任的反思—道德和法律的权衡》,欢迎阅读!
权衡,社会责任,反思,道德,法律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

论社会责任的反思—道德和法律的权衡



论社会责任的反思道德和法律的权衡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社会中,处处充满着温暖,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仅是前人的艰苦奋斗得来的,还需要我们后人的努力维护。然而,这个社会却出现了一些不太和谐的现象:部分老年人的道德缺失——好心人的善举被误认为恶意之作。尊重老年人一直是中华美德之一,许多年轻人乐于传承这个美德,但是原本只是做了一件好事,却被受救助者或其家人认为是恶意的行为。因此,政府及其相关人员应着手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还社会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同时也让这种优良的互帮互助的精神一直传承 下去。 一、 道德和法律的冲击——扶不起的老人。 (一)部分年轻人推脱社会责任的因素。 一些糊涂案的上演,让原本普通的助人为乐变得不再普通,简单的义举很有可能惹祸上身,被人诬陷,被人讹诈,正是因为这些不正之风,让年轻人在做好事之前变得那么胆怯,他们需要考虑扶完的后果,是不是会被反咬一口。部分落后年轻人原本在思想上的觉悟就比别人落后,如此一来,他们更可以堂而皇之地以之为借口,对于老人摔倒不闻不问,甚至视而不见,这便使得道德的缺失更为严重,在他们心里,搀扶老人靠的不是良知和感恩,而是证据和指南。 而对于原本就有高觉悟的年轻人而言,他们害怕被讹,害怕善有恶报的畸形道德观念,是自私,是贪婪把他们一步步推向了沦丧的道德底线,给了行善者更多的风险。甚至在面对一些善良的老人时,他们也不敢再伸出援助之手,因为在法律上,扶老人不是他们的义务,只是一种善举,他们思想的包袱一直不能被卸掉,生怕见义勇为会惹祸上身,因此他们便会尽其可能地推脱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部分老年人缺少基本道德意识的因素。

有些老年人的行为更是为败坏社会风气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摔倒的,不仅是老人,更是他们的良知。究其原因,主因是他们较为贫穷,上医院看病太贵。在这群老年人中有大部分是来自农村,他们生活艰苦,不像城市里的老年群体有完善的医疗保障,可以享受良好的政策待遇。

此外,不得不承认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法律不够健全。其实翻开很多类似彭宇案的案件,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人都是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和底层,他们在这个世上甚至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生存。他们无权享受任何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生活成本又在日益飞奔,物价水平有居高不下的趋势,这些弱势群体已经被社会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想要改善生活现状,掠夺和欺骗就成了他们的手段,到社会的保护时,甚至有时连大家的同情心也在偏袒他们。 最后,有些不孝的子女或是常年不在身边也成了老年人讹人的原因之一。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大批年轻人外出打拼自己的事业,很少顾及家中年迈的父母,而这些老人中有些失去了老伴,自己孤独地过着下半辈子。 二、道德和法律的转换——家庭中的角色转换。 (一)家长转换角色——变法官。

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公义面前,父母必须进行正确的判断,对于扶老人事件,父母应该义不容辞地鼓励孩子继续扶,必须扶。在平常的教育中,往往会教育孩子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做了好事能受到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d6ff740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b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