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代表作品

2023-02-22 18:06: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屈原代表作品》,欢迎阅读!
屈原,代表作品

屈原代表作品

一、《离骚》

1、创作时间,根据司马迁的说法:怀王怒而疏屈原,屈原作《离骚》。大约作于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至少是在丹、淅之战之前。

2《离骚》的主旨:爱国和忠君。司马迁说:“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离骚》的艺术特点: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拓了我国古典诗歌史上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传统;诗体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落的新诗体;结构形式上,抒情和叙事结合,幻想和现实交织,气势磅礴,浑然一体;语言运用上,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和楚物名称,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二《九歌》

《九歌》是屈原根据江南民间祭祀的乐歌,经过加工创作而成的。标题是袭用古题,据《离骚》“启《九辨》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天问》“启棘宾商,《九辨》《九歌》,都说在夏代就有《九歌》

《九歌》是组诗,共有11篇: 《东皇太一》:天神 《云中君》:云神 《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 《大司命》:主管寿夭之神 《少司命》:主管子嗣之神 《东君》:太阳神 《河伯》:黄河之神 《山鬼》:山神 《国殇》:祭祀为国捐躯的将士 《礼魂》是送神曲

创作时间:从《国殇》的情调看,应该是悼念在丹淅之战中阵亡的将士的歌辞,具体时间是在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丹淅之战之后,蓝田之战之前。

《九歌》与屈原其它作品的幽愤风格不同,而写得清新凄艳,幽渺情深。显然是因为利用了民间的素材,融入了民歌的情调,这样比起他其它的作品,风格有些独特。

三、《九章》

《九章》包括九篇作品,有《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篇作品不是一时一地所作,据西汉刘向《九叹》“叹《离骚》以扬意兮,犹未殚于《九章》。说明至少在刘向时九篇作品已经编在一起。

这九篇作品,大都是屈原被疏远或流放在外时创作的,在思想内容上与《离骚》相近,反复抒写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但在表现手法上与《离骚》有所不同:多直抒胸臆,文笔比较朴素,想象夸饰成分极少。

四、《天问》

《天问》是一首很奇特的诗。其奇特表现在:

它基本由四字句构成,与屈原的大部分作品不同。 它基本用问句构成,与《诗经》的四字句相区别。

它对自然现象和社会历史提出疑问,与当时的普遍思想观念不同。 鲁迅《摩罗诗力说》“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译文:关于远古的情况,是谁把它传说下来的?当时天地还没有形成,是根据什么来考察它的?白天黑夜还未区分,一片朦胧晦暗,谁能把它弄清楚?日出则明,日入则暗,



1


明明暗暗,循环不已,是什么原因?阴阳参合,化育万物,可是阴阳的本源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变化?

五、《招魂》

《招魂》据东汉的王逸说是宋玉作招屈原之魂,《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司马迁说是屈原作,《屈原列传》“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我们同意司马迁的说法,认为是屈原所作。

《招魂》招的是谁的魂?林云铭《楚辞灯》说是屈原自招,近人大都认为是招楚怀王之魂,郭沫若《屈原研究》“所叙的宫廷居树之美,饭食服御之奢,乐舞游艺之盛,不是一个君主是不够相称的。”楚怀王到秦国被扣留,顷襄王三年(公元前296,客死于秦,“秦归其丧于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史记·楚世家》)屈原写下了这篇作品。从乱辞中“献岁发春兮,汨吾南征”来看,当是放逐初期所作。

这篇招魂辞,是对楚怀王客死于秦的悼念,它是根据流行于楚地的民间招魂词的形式写成的。他对楚怀王的追悼实际上是他关心楚国命运的表现。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序言、正文、乱辞。

序言:怀王之魂自述愁苦,天帝命令巫阳还其魂魄,巫阳乃为之招魂,

正文:前半叙述故居之外的各个地方的可怕,东南西北,上天下地都写到了。由此来说明:外边不可留。后半叙说故居的美好,对饮食歌舞、宫室侍女均极意铺陈,以此来招引魂魄返归。

乱辞:以作者的身份,结合自己的处境,再次呼唤“魂兮归来” 正文招魂词句尾语气助词全部用“些”字,沈括《梦溪笔谈》说:“今夔峡湖湘及南北江獠人,凡禁咒句尾皆称‘些’,乃楚人旧俗”

六、《远游》

《远游》有浓重的求仙色彩,作者问题争议较大。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dbfb624e2bd960590c6775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