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42结北开南周邦彦

2022-04-10 00:15: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42结北开南周邦彦》,欢迎阅读!
邦彦,北开,唐宋词,先生,叶嘉莹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 42“结北开南”周邦彦(一)

下面我们再看一位新的作者。除辛以外我们还选了三位作者,即姜夔、吴文英、王沂孙。这 三位作者中,姜夔大家还比较熟悉、比较有名,吴文英、王沂孙大家比较生疏。过去编选文学 的人,都认为吴文英、王沂孙等人的词晦涩、雕琢,而内容是空洞的,所以对他们在艺术上予以 贬低了。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姜、吴、王三人都是没有科第功名,在仕途上又没有显达的事业 和地位。中国词的演进很值得注意,初起之时,文人写词,很多都是仕宦中地位很显达的,韦庄 是宰相,冯延巳是宰相,晏殊是宰相,欧阳修做到副宰相,范仲淹曾带兵在西夏边境防守,都是 功名、事业、文章,道德不可一世的人物。可是词到了南宋末年,写词的人大都是事功上没有什 么大成就的人,而这些词人的作品好不好呢?我过去讲过,一个作家的作品感发的生命是最重要 的。一篇作品的好坏, 一个大诗人跟一个小诗人的分别, 就是因为他的感发生命是有厚薄、 小、 深浅种种不同的。我们对韦庄、晏殊、欧阳修个人的品德先不管,他既然做到一国宰相的地位, 他对国事就必然要有所关心。所以我说冯延巳的词,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 “一 晌凭阑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他为什么这么执著?这么不肯放松?宁可牺牲奉献自己,而 要把感情坚持下去,这里有一个环境地位的关系。香港的一位学者饶宗颐就曾说:冯延巳有鞠躬 尽瘁的“开济老臣怀抱”,他自己的命运与南唐国家的命运是结合在一起的,他负担着自己国家 的成败危亡,怎能不关心自己的国家呢?他的环境、地位迫使他去关心。而作为一个作者,总是 关心面越广越大的,他的感发生命就越强,这是一定如此的。而有的人,像杜甫是不需要有什么 重要的官职加在他的身上,他是以一位平民老百姓这样的身份来关心的。他说:“杜陵有布衣, 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我是杜陵的布衣, 一个平民野老, 没有高官厚禄显要的职位, 但我对国家的关心是不能放下的, 是“葵藿倾太阳” “物性固莫夺”。当然那些有地位的人,与国家的成败危亡结合得关系更密切,他是要关心国家 的,但是平民百姓也同样是有人关心国家命运的。吴文英、王沂孙都不是达官显宦,但在他们的 词中也都同样地表现了他们对南宋国事的关怀,只是他们表达的方式不同。这就是值得注意的一 点了。我常说作为作品的本质最重要的一点是感发的生命。 感发的生命如何传达出来?一般地说, 在词的演进历史之中是曾经有一个转变的。什么转变?一般地讲,我们中国的文学,诗歌里边感 发的生命本来都是以直接地传达为好,你可以用比喻,也可以用比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 经•硕鼠)》不管是用了比,或用了兴,总之你的感情是直接传达出来的。李后主的词“林花谢 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他的感发的生命也是直接传达的。辛弃疾虽然用了不 少各种的形象,自然的形象,人事的形象,历史典故的形象,倚天长剑的形象,落花的形象,美 女的形象。不管是“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还是“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 去”,只要一说出来,就带着感发的力量感动你了,都是直接的传达。这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一 种传统。词最早也是这样的传统,可是词在中间经过了一个转变,这个转变的关键人物就是周邦 彦。在中国词史上,周邦彦是一个“结北开南”的人物。结北开南的转变,差别在哪里呢?就在 于以前的作者大多是以直接的传达、直接的感发来写作的,而周邦彦是以“思力为词”的。

但我说周邦彦用思力来写词,并不是说他有思想性、有哲理性,是说当他写词的时候用了安 排勾勒的手段。他不像李后主内心有了感动就脱口而出,而是用思索来安排的。这句话怎么说? 怎么写?他不是用直接的感动来写的,这是另外的一种写法。写《人间词话》的王国维就因为他 一直不认识这一种的写作方法,所以他一直不能真正欣赏周邦彦的词,也就更不能欣赏受周邦彦 影响的南宋的姜白石、吴文英、王沂孙这一类词人的词了。因为王国维对欣赏这类词走的路是不 对的。比如你要到一位朋友家去,一定要认得路,才能找到他的门,如果不认得路,你就是整天 到处转也找不到他的家门。我们批评、衡量一首诗歌是好还是坏,就跟我们裁判体操、女排、足 球一样。女排有女排的衡量方式,男子足球有男子足球的衡量方式,如果用拳击


的办法衡量女排 那是不可以的。王国维的好处就是他对南唐这一类词人特别会欣赏,对冯延巳、中主、后主, 有受南唐影响的晏殊、欧阳修的词他真是掌握得很精微,能看到这些词内中最深处的那种感发的 生命。可是姜吴等词入,人家不是用感发写的,人家不是走这条路出来的,人家是开另一条路出 来的。王国维正是因为没有找到这条路,所以他一直不会欣赏南宋这一类词人的词。

关于周邦彦的词,以前在北京的唐宋词讲座中,我已经对之做过相当的介绍,现在我们就再 举他一首以前没讲过的词,来对他的一些重要特色略做简单的说明,这就是他最出名的一首《兰 陵王》词:

柳阴直, 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 曾见几番, 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 谁识京华倦客? 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 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 事,似梦里,泪暗滴。 - 《兰陵王》柳

南唐词人的词都是直接感发的,所以他一念就打动你了,“林花谢了春红”,“梅落繁枝千 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可是,我们看周邦彦在这首词一开头说:“柳阴直,烟里丝丝 弄碧”。他写的这个形象是比较客观的,他写的好似一幅图画,没有在写柳丝之中表现自己的感 情。冯延巳的 《鹊踏枝》 一开头就写了 “梅落繁枝干万片” ,我“犹自多情” ,要“学雪随风转” 李后主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而周邦彦却是客观地描绘了一幅图画,并没有直接表达自 己的感情。这就是“勾勒” , “勾勒”就如画画的勾勒,先画一个轮廊,比如你画花,先画花的 轮廓,画花瓣,这里再涂红的颜色,这里再画黄的花蕊。这是画画的办法,先勾勒后描绘。“柳 阴直”,是说一行很整齐的柳树,排列得很整齐。“烟里丝丝弄碧”,人家辛弃疾说是“烟柳断 肠处”。而周邦彦没有在这里写什么自己的感情,只说这柳阴是直的,在烟霭迷濛之中,一丝丝 柔软的柳条,绿颜色,在风中摇摆。“弄”是柳条在风中舞弄的姿态。我们欣赏周邦彦的词,它 表面都没有打动你,你要思想去追寻“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什么地方的柳条呢?就是北 宋都城 - 沛京城外沛河堤上的柳树。“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在隋朝修筑的河 堤上,我看见了多少次“拂水飘绵送行色”。“拂水”是指柳条垂在水中,飘动在水面上;“飘 绵”是指柳絮,柳絮被风吹落下来了,所以是飘绵。“绵”就是“尽日惹飞絮”的柳絮;“拂水 飘绵送行色”,就是在这样的景色之中,有多少客人从这里走了,都是在这里送别了。“拂水飘 绵送行色”,写那种送行的情景,这是整个的背景,是一幅图画。离别的悲伤,人家还没有写呢。 于是有人提出问题了,这问题不是我提出的,而是前人评论周邦彦的词的人。因时间来不及,我 不能详说,最近我写了一篇有关周邦彦词的文章,就要在《古典文学论丛》上登出来了,在这篇 文章中,我曾引了清朝一些词人,像周济、陈廷焯,以及我国当代的前辈词学大师俞平伯的祖 俞陛云,还有俞平伯本人。这几位词学家都曾评说了周邦彦的这首词,面每个人的见解都不同, 有的说这首词写的是送行之辞,口气是送行人的话;有的说不是的,是写的远行人的话,是走的 那个人的话。 于是陈廷焯就说周清真 (周邦彦号清真) 的词的章法、 往往 “有出人意表者” 。“意 表”,是说在人意料之外,你推测不清楚,不能预知他到底要说些什么,这就很奇怪了。这是写 作的另外的一种方式。“林花谢了春红” , “更能消、几番风雨”,一开头你就知道他要说什么。

但现在有一类词,你从他的主观感情上摸不透要说些什么,从“拂水飘绵送行色”看,好像是送 行人的话。可是你看这首词后来他又写了什么?他写:“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 释,望人在天北。”船走了,像箭似地这么快的一阵风把船送走了,用竹篙一撑,这船就开行了, 等走了一段路,回头一看,已经过了好几站了。“驿”是船停泊的渡口,是一站一站的。后边他 又说:“凄测,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垠岑寂”。写路上的行程,经过了另外的一个渡口,另 外的一个水边。这不是远行人的话吗?所以他让人莫测高深,章法出人意表,一句好似送行人的 口吻, 一句好似远行人的口吻。 他到底说的是什么?而且这首词表面上看起来, 不给我们直接的、 强烈的感动。但是你要知道,他不是用思力写的吗?你就要走他同样的道


路,用思力去追寻。他 的好处就是不让你直接地去感动,要你用思想慢慢去想,要让你想出来,他是感动也让你想了以 后才能感动。你怎么去想,你也要对周邦彦的身世有一点了解。

周邦彦本来是南方钱塘人,弱冠之年,二十岁上下的时候,从钱塘来到当时的首都汴京。他 是到汴京来上学的,上的是国立大学 - “太学”。当时,宋朝天子是神宗,神宗用了王安石变行 新法。新法实行时,神宗扩展了“太学”,把国立大学收录的学生加了倍,所以南方钱塘的周邦 彦才有了机会到首都的“太学”入学。按当时的政治情况来说,他是新法的受惠者。周邦彦这个 人在年轻时,人家记载说,他是一个有豪俊之气的人,也像很多年轻人一样,要急于表现自己, 不甘心忍耐寂寞,不甘心多下几天功夫就要急于表现自己。周邦彦本是一个太学生,可是他要表 现自己呀,就想了一个办法,写了一篇赋,叫《汴都赋》。中国的“赋”有一个传统,都是用长 篇的文章来歌颂都市的美好,班固与张衡的《西都赋》、《西京赋》是赞美长安和洛阳的美好, 后来左思的《三都赋》赞美三国的魏、蜀、吴三个都城的美好。周邦彦从钱塘来到汴京,他心目 也认为都城是景物繁华,与别的地方是不同的。所以他就写了《汴都赋》。而在《汴都赋》的 赞美之中他又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对新法歌颂了一番。《汴都赋》献给了神宗,神宗一看都是赞 美我变行新法的好处,于是非常高兴,对这个赋十分欣赏。神宗就找一个人每天给他朗诵,听了 很高兴。于是就把周邦彦从太学的学生一下子提为“太学正',从学生变成领导了。本来有这个 机会,周邦彦就可以一帆风顺、飞黄腾达了。但是人间的事情很多是难以预料的,就在他献赋以 后,不到一年左右的时间,神宗就死去了。神宗死后,宋哲宗即位。哲宗年幼,由太皇太后 - 太后主事。高太后反对实行新法,她一上台,就把所有推行新法的人都贬黜出去了,把当年反对 行新法、维护旧法而受到新党打击迫害的人又都起用了。旧党上了台,如司马光之类的人就掌权 了。周邦彦不是写过《汴都赋》,赞美过新法,由太学生提升为太学正了吗?幸而他还没有过早 飞黄腾达,所以在这种政海的波澜之中,打击还不太大,只是把他从首都的学校贬到地方的学 校去教书,为庐州教授,后来又到过荆州教书,又做过江苏溧水县的知县。就在他在外边漂泊辗 转的十几年中,北宋政海波澜又有一次翻覆,高太后死了,哲宗亲政。哲宗又行新法,就把旧党 人士都贬出去了,又把推行新法的人召回来。就在这个风气之中,周邦彦也被叫回来了,初为国 子主簿,又曾官秘书省正字,徽宗时曾一度出知隆德府及明州等地。其后又被召还京师,入秘书 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这首《兰陵王》,就是周邦彦晚年任职大晟府时所作的一首词。 这时的周邦彦已经阅尽了政海抢桑,所以这首词中实在蕴含有很深的感慨,只是周邦彦并没有用 直接感发的笔法来写, 而是用思力以勾勒安排的笔法来写作的。 在这首词开端, 他说:“柳阴直, 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他的感情没有直接写出来,而是围绕着 柳树勾勒描画了一番。但他这里果然就没有感动了吗?这就是王国维不会欣赏了。他的感情的感 动是透过思力来表现的。 你不是看不出他的感情感动在哪里吗?你看不清他是送行人的话还是远 行人的话,为什么?因为他的感慨是同时包括了送行人,也包括了远行人。他所写的离别不是一 个个人事件的个体的现象,他写的是在新旧党争中首都汴京城外离别的共相。周邦彦经过了新旧 党争,他看过多少次升降迁贬。以前是旧党的人被迫害贬出去了,后来是新党的人被迫害贬出去 了,他也被贬出去了。后来新党的人被召回来,旧党的人又被贬出去了,他看惯了政海波澜。然 而在政海波澜之中表现最明显的是什么地方?是首都城外的送别。一批人走了,一批人来了,又 一批人走了,又一批人来了,所以他写的是宦海波澜之中, 新旧党争之中的汴京城外送行的共相。 这是周邦彦的一个特色,他是用安排思索来写的。我们先认识了周邦彦的特色,然后再结合他的 特色来看一看受他影响的南宋词人姜夔、吴文英、王沂孙。下课时间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f106b2f34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0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