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文档 2

2023-01-10 08:29:0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马太效应文档 2》,欢迎阅读!
马太,效应,文档

科学界马太效应

摘要: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将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优势积累效应称之为马太

效应。马太效应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客观现象, 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利弊交织的双重作用。作者系统分析了马太效应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 从而为采取相应措施, 趋利避害, 促进科学技术持续稳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马太效应; 科学技术; 积极作用; 消极影响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为一种社会建制, 研究的群体性日益明显, 所需投入增加, 科研资源有限, 研究人员在研究能力上存在差异, 特别是由于科学技术共同体内分层结构的形成, 科学奖励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多种因素, 使得科学技术共同体中的多数人处于默默无闻或声望有限的境地, 仅有一少部分人能够抵达金字塔的顶层。少数人居于顶端之后, 由于其已有的科学成就和声望, 使之易于占有更多的科研资源, 拥有更好的科研条件, 进一步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并被社会所承认, 得到更多的奖励; 与此相反, 大多数成员在资源占有以及获得成果与奖励等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 变得更加默默无闻。 1973, 美国科学社会学奠基人罗伯特# 默顿在分析科学技术共同体中关于经费和科学荣誉分配时, 借喻于 5圣经 # 太福音中的一段话:因为凡有的, 还要加给他, 叫他有余。没有的, 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科学技术共同体运行过程中这种富者愈富, 穷者愈穷的现象称之为马太效应。

一、马太效应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积极作用



( ) 马太效应客观上有利于科学权威的迅速形成, 科学技术共同体得以维系的重要保证

具有兼备深厚广博的专业知识、深远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能率领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科学家联合作战的学术带头人是一个优秀的科研集体的必备条件, 如今许多科研领域实行的首席科学家制度和学科带头人制度的成功运行已说明了这一点。我国著名科学家师昌绪不久前在谈到科研团队的工作时, 曾发出 / 有能力的学术带头人难寻0的感, 正所谓千军易得, 一将难寻。而马太效应带来的优势累积效应客观上有助于学科带头人的成长, 它的存在使得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的分层结构进一步加强, 处于金字塔顶层的少数学者逐渐成为本领域的学术权威。学术权威的形成是某领域学科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 科学权威结构是科学技术共同体得以维系、协调和巩固, 其体制目标、行为规范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之一。学术权威的产生可以提高其所在的科学研究集体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 学术权威可带领和指导广大研究者不断向科学的深度与广度探索, 从而使该科研集体在社会系统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 ) 马太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高水平学术团队的成长壮大

马太效应客观上有利于学术权威的迅速形成, 通过学术权威的声望又可以提高其所在的科学研究集体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 使之获得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如果已功成名就的学术权威除了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之外, 尚具备高尚的人格与宽广的胸怀, 能够为优秀青年的脱颖而出甘当人梯, 那么 / 马太效应 0又可以使那些本无优势的年青人, 由于置身于优良的科研环境中且得到名师的悉心指教而业绩卓著。科学发展史表明,具有优良的研究基础、研究条件、研究传统和治学氛围的学术团体, 更有助于优秀人才发挥其聪明才智,


得突破性研究成果。如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至少已经培养出 25位诺贝尔科学得主, 包括卢瑟福、沃森、克里克等; 美国朗讯科技公司下属的贝尔实验室作为世界顶级研究机构, 聚集了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已经获得了数千项奖励和将近 4万项发明, 后有 12科学家因其在贝尔实验室的工作获得诺贝尔奖。

二、马太效应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消极影响



( ) 马太效应有可能造成学术领域的两极分化, 影响团队精神的发挥

科学研究已进入大科学时代, 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大多表现为群体突破的态势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新的科学发现和重大进展已越来越难以通过单兵作战而实现, 团结协作是现代社会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内在要求。而马太效应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的分层现象, 使得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少数科学家在科研项目的申请、科研成果的评价、科研论文的发表等诸多方面锦上添花, 而处于中下层的大多数科研人员却鲜有雪中送炭的机会。随着学术领域贫富差距的加大, 若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则有可能造成大多数科研人员在心理上难以平衡从而引起内部矛盾, 遏制个人创造力的发挥, 直接影响整个科研团队的攻关能力。这种状况又会遏制新的学术带头人的成长, 进而对整个科研团队的整体科研能力产生不利的潜在影响。

( )马太效应有可能不利于年轻人成长, 造成不公平竞争

一般而言, 中青年是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时期。沃森、克里克、爱因斯坦、杨振宁、李政道等获得杰出成就的年龄均未超过40, 现代科研人员出成果的年龄更趋于年轻化。而 马太效应的存在, 使得一些具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科研人员难以获得必要的支持, 使其在极富创造力的最佳年龄阶段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影响原创性成果的获得。数学术权威对中青年科研人员的压制更加大了其获得成果的难度。王选先生在 2005 年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坦言 / 现在靠虚名过日子。自己 38岁的时候, 在电脑照排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处在最前沿, 但是是无名小卒, 说话没有分量。今年自己 68, 虽然 3年前得了国家最高科技, 但离学科前沿更远了。这既是王选先生的自谦, 却也道出了学术界由来已久的现象: 名不见经传时尽管学识充盈但难以获得必要的支持, 年老体衰无力再创新高时各种荣誉却纷至沓来。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珺珺.科学社会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朱克曼著,周叶谦等译.科学界的精英[M] 商务印书馆,1982

[3]乔纳森·科尔斯蒂芬·科尔.科学界的社会分层[M] 华夏出版社,1989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f3c6335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0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