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学之“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2023-05-27 03:08: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传统美学之“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欢迎阅读!
美学,中国,传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传统美学之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作者:王小文

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7

要: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出自柳宗元的《邕州柳中丞马退山茅亭记》,意思是说,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通过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外物和风景是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但美并不在外物和风景。美在体验,这种审美体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沟通,本文将结合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和柳宗元的观点对美学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传统美学 一、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概括

美是什么?这个问题从古至今一直是我们追问和思考的,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审美意识早已存在,如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艺就明显的体现了当时人类的审美意识,美学其实是其理论形态,至少是从中国老子就开始有了。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同时也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性的需求,这种精神活动要在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存在的,但是不能将其等同于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在此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自由和解放,从而证实了自己的存在。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我们可以将美的本质的研究转变为审美活动的研究,美感不是主客二分的认识,而是天人合一关系中的体验。

美的领域是多样和复杂的,传统美学的领域一般都会被划分为艺术美和自然美,二者划分是基于艺术和自然的二元差异,但人们一般认为艺术美大于自然美,所以艺术美是纯粹的,社会美是没有被形成的主题。到了当代,审美现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自然美随着生态意识的觉醒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社会现实生活和艺术的界限也开始日益消失,他们都将具有同样的审美价值;然而身体美的凸显及其作为自然和文化的结合点,因此关于美的形态的探讨,我们将从自然美、身体美和社会美这三者入手,理清其交叉环绕的关系。 二、中国和西方的美学差异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范畴是不同于审美形态的,审美范畴是按照美的性质进行的区分,同一审美形态会产生不同的审美范畴,当然,同一审美范畴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形态。在审美范畴中,他们有民族的不同,也会有时代的不同,因此,我们会将审美范畴大概区分为美与丑、优美与崇高、喜剧和悲剧三大版块。但是西方近现代的美学是德国古典美学结束后,欧美各国相继产生的美学思想和流派的总称,这些思想和流派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哲学思潮的影响,也与近代科学的发展直接相关,它们在研究途径上运用了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在研究对象上逐渐由探讨美的本质转向探讨审美经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柏拉图是西方人文思想源头,是古今中外哲学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之一。孔子是中国春秋以来最为伟大的思想家,在孔子的一生中,虽然没有专的著作阐述系统的美学体系,但是孔子璀璨的思想中却又包含了深邃的美学思想,主导了中国两千年来的文化传承。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分别代表着东西方文化源头的柏拉图与孔子也不得不在碰撞中互相影响着。由于人类文明有其相通性,也有其独特性,因此这才使得东西方文化有了比较研究的可能。

柏拉图哲学最核心的部分可以称之为理式。理式的存在是绝对的,而现实世界中的东西只是对理式的映像,而美的东西之所以美,只是因为它折射出了美的理式的一部分。现实是对理式的反映,而永远不是理式,类似于道家所讲的道,万物皆由道而生,无不体现道的法则,却没有什么东西真的能够取代道的地位。与柏拉图不同的是,孔子没有去解决什么是世界本质的问题。孔子的思想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孔子更加关心人,人不仅要从自然那里学习规律,还要参加社会,心怀天下。孔子的学问不涉及神、灵魂等宗教性的东西,这才是孔子更加关心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三、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个观点体现了人在审美中的重要地位。美带有历史性,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民族又有不同的差异,我们常常只看到了美感的普遍性,共同性,因此从美的普遍性中我们就不难产生差异,其实只要我们把观察范围再扩大一点,那么我们就不难发现美其实还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所以,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中所体现的美在人对事物的领悟是因人而异的。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其实美丽的事物不是因为自己美丽而闻名,而是因为人得以扬名天下,比如兰亭,如果没有遇到王羲之,即使再清丽脱俗也将荒芜和隐没在空山之中。岳阳楼和黄鹤楼,如果没有范仲淹和崔颢留下的传世佳作,纵使再有壮观、独特的构造,也同样被埋没在湖泊江河的岸边,所以柳宗元这段话表达的就是外物并不能单靠他们自己就成为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因此美不能离开观赏者,美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需要人不断去发现、创造和生成。

美通常是具有名词和形容词两种词性的,名词词性是指美是客观存在的,形容词词性是指一种性质,是美的一种主观的性质,是美依赖人的一种性质。由于事物与事物的名称是互相独立而且是与此分离的状态,那么不论我们对其的判断和称赞也是一种美的客观存在的状态,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如果被人们称为美,那么做个事物是客现存在的,但是如果这个事物没有被人们称为美,那么此时的美是没有任何的意义,但是此事物依然具有参观存在的意义。因此,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其实更多的是来自于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看法,所以在生活中,面对事物的存在和价值,我们更多的不应该是去评价他们,而是去尊重、欣赏他们。

美在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意象世界,意象世界照亮真实的世界,这个真实的世界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自然,它不是逻辑的,而是存在的,是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个充满生命的有情趣的世界。审美活动是人超理性的精神活动,从中国美学看来,我们的世界不仅是物理的世界,更是是有生命的世界,是人与自然界融合的世界,是天人合一的世界。 作者简介:王小文,性别:女,籍贯:湖北省宜昌市,单位(学校):大连工业大学,职称:无,学历: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f7375bc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3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