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2022-08-12 21:08: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欢迎阅读!
咏怀,杜甫,其三,古迹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篇一: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清楚仇恨曲中论。 题解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假如并读,那么不成话;有人那么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非常别扭。而将咏怀古迹直截了当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那么不免牵强。实际上,咏怀古迹确实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思念,题目之义确实是歌咏和思念古迹。 句解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存着生长明妃的山村。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

岭。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点。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交待地点,本来是非常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概。一个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因此《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点那样,气象非凡。因此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当年王昭君孤单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覆盖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气氛,与前两句构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呼韩邪单于死,昭君曾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不许,昭君终死于匈奴。一去是悲之始,独留是悲之结。,这里是单独一人的意思。,指连姻,即紫台,即紫宫,帝王所居之处。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传说当地多生白草,独王昭

君墓地多生青草,故称青冢,这里是的意思。黄昏,当作昏黄,这里指昏黄的风沙。一是为了与上句的朔漠对仗,二是为了协韵,因此倒装,就像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样。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单凭画图约略看识,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颜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可以带着环佩在月夜归来的,估计只有她的幽魂。《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太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为宫女画像,便于随其临幸。宫女们争相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工就


成心把她画得非常丑。后元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凭画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临行时,才发觉她青春貌美,闲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将画工处以死刑。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缘故,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时机,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省识,犹略识,即未仔细识别。 环佩,古时女性的装饰物,这里代指昭君。

千载琵琶作胡语,清楚仇恨曲中论。

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

琶曲中倾诉的清楚是她的满腔仇恨。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汉刘熙的《释名》说:琶,本出于胡中立即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故诗人称其乐曲为胡语。传说汉武帝嫁公主(实为江都王女)于西域乌孙王,公主悲伤,胡人乃于立即弹琵琶以娱之。后人把这些与昭君的故事搀合起来,写出《昭君怨》等琴曲,因此,就有王昭君惯弹琵琶的说法。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仇恨。昭君之怨,主要是一个远嫁女子永远思念故乡的仇恨忧思。杜甫当时身处异地、远离家乡的处境和昭君类似,从诗题《咏怀古迹》可知,诗人在写昭君的仇恨之情时,是寄予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评解

《唐宋诗醇》评价这首诗说:咏明妃者,此为第一。清代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中说:此篇温雅深邃,杜集中之最正确者。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网师园唐诗笺》帮腔说:奔腾而来,悲壮浑成,安得不推绝唱?确实如此。 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场,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仇恨。外表看来,好似是咏昭君而非咏怀,实际上依然咏古迹以感己怀。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尽管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

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不无类似之处。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所谓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唐宋诗举要》所谓此自喻其寂寥千载之感也,正是诗中所要传递的。昭君未能见知于君王,诗中对她深寄同情,也有怨君之意。所以更主要的,依然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思念故乡的怨思,这是千百年世代积累的更为普遍的更为深沉的情感。 篇二:《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故事导入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刻于心。当杜甫来到她的出生地时,他会有何感慨呢? 知识积累

1)认读字音: (shuò) 青冢(zhǒng) (xǐng) 2)理解词义:

去(离开) 紫台(紫宫,汉宫廷的名称) 青冢(这里指王昭君墓) 省(曾经) 春风面(描述王昭君的美貌) 环珮(妇女戴的装饰物) 一、介绍写作背景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非常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化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感情基调。

篇三: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目的】

1、感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考虑。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咨询,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明白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描述什么的吗?[美貌]明白都是在说谁么?[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不用说她们都是非常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确实是如此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皇妃不也是如此吗?还有lt;lt;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如此吗?,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如此的?? 二、《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00e5880a0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f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