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时节的饮食习俗活动

2022-04-19 22:00:3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冬至时节的饮食习俗活动》,欢迎阅读!
饮食习俗,冬至,时节,活动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高,图个吉利。 3、饺子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医圣

冬至的饮食习俗活动

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

冬至南方沿海一带粤西、潮汕、浙江部分地区延续祭祖的传统习

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

俗,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冬至的传统饮食有:

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

烧腊与姜饭、年糕、饺子、羊肉汤、糯米饭、冬至团(汤圆)等食物。

4、羊肉汤

1、烧腊与姜饭

在四川却是冬至吃羊肉汤,羊肉是冬日可谓冬日滋补之首。

广东人冬至吃烧腊与姜饭,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

5、糯米饭

吃冬至肉的风俗。潮汕一带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

湖南湖北一带,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饭。

“添岁”。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

6、冬至团(汤圆)

已成为习俗。

在南方一些地区,则比较盛行吃冬至团(冬至丸)取其团圆的意

2、年糕

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莱、果、萝卜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从明末清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

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

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



1 3

冬至时节的饮食习俗活动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冬至吃汤圆的由来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着《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吃“冬至圆”为何长一岁

史料显示,上古的夏殷周时代,对“正月”的具体时间安排是不一样的。夏以今农历一月为正月,第一个节气是立春;殷以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为小寒;周则同样以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但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日却是从冬至开始,因此冬至这一天,也就是当年的“元旦”。

周以后,计算二十四节气,都从冬至开始,这样冬至便成了“岁首”。再者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份曾经是“正月”。这也就是“冬至大如年”一说的来头。

有学者认为,正是由于历史上确有一段时间把“冬至”视为“岁首”,把冬至的前一天之夜视为“岁除”。当冬至节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呈式微之态时,原来那些习俗,便渐渐融入了后来盛行的“春节”

2 3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之中了。

冬至具备“阳气始至”的特殊特点,意味着“阳气始生”,万物开始萌动。因此,在冬至日吃汤圆,又何尝不是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因此长了一岁,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北方冬至为什么吃饺子

有人说,吃水饺主要是希望往后的日子财源滚滚。“饺子形状像元宝,有发财寓意,这是我个人认为最合理的解释,所以说,这吃水饺取得就是个希望发财的意思。”

有人表示水饺又叫饺饵,吃水饺是为了祛病驱寒,在严冬里不冻耳朵。据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着《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

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3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03245c0d2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