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九)】1996年物理学奖,和平奖和文学奖

2022-12-29 12:27: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九)】1996年物理学奖,和平奖和文学奖》,欢迎阅读!
诺贝尔奖,物理学奖,和平奖,文学奖,得主

19961210日第九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理学

美国科学D·M·李、奥谢罗夫、理查森因发现在低温状态下可以无磨擦流动的氦-3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6物理奖授予戴维.(DavidM.lee)美国)罗伯特.里查森RobertC.Richardson(美国)、道格拉斯.奥谢罗夫(DouglasD.Sheriff(美国),以表彰他们对氦-3超流性的发现。

与正常流体不同,超流氦不随容器的转动而转动,但可以产生大量涡旋,和为涡旋线。涡旋线互相排斥并形成六角排列结构,超流体绕着涡旋线的核心转动,这种转动是量子化的,与原子核外的电子轨道类似。在不同的温度、转速和磁场条件下,氦-3中会出现几种涡旋线。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量子效应通常会被原子的无规桂热运动所掩盖,但是在超低温下,这些效应可以被观察到。一个壮观的例子就是氦-3的超流性——这一个现象导致对量物理的更深入理解。

在由三位科学家设计并建成的低温衡器中,利用玻氏法,把一个盛有氦-3的容器冷却到大约2Mk。当氦-3被稳恒缓慢地压缩时,其内部压强被测量下来。随着氦-3体积缩小及随后增大,他们观测到压强曲线斜率有微小变化以及出现小扭折。这些观察结果是氦-3变为超流体的最出证据。两个超流体的相——"A"相和"B"相被发现了。

和平奖

1996年卡洛斯·菲利普·西门内斯·贝洛(东帝汶)何塞·拉莫斯·霍塔(东帝汶)和平化解东帝汶冲突方面的工作

卡洛斯·菲利普·西门内斯·贝洛

卡洛斯·菲利普·西门内斯·贝洛(葡萄牙语:CarlosFilipeXimenesBelo194823日-)是东帝汶天主教神职人员,慈幼会会士,天主教帝力教区荣休宗座署理。

他在东帝汶北部的包考出生,后赴澳门、葡萄牙、罗马等地攻读哲学和神学,1980被晋铎。后来他回国,1988321日被教宗任命为天主教帝力教区宗座署理,领衔洛留姆教区主教,同年619日在圣座驻印度尼西亚大使弗朗切斯科·法纳里尼总主教手中晋牧。

1996年,贝洛与何塞·拉莫斯·霍塔一起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获此奖的理由是:“为寻求和平解决东帝汶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还曾经获得葡萄牙自由勋章。

卡洛斯·菲利普·西门内斯·贝洛于2002年向圣座申请荣休,圣座任命天主教包考教区宗座署理巴西略·多·纳西门托署理该教区,2004年,圣座任命了阿尔贝托·里卡尔多·达·席尔瓦为帝力教区正权主教。

文学

1996年希姆博尔斯卡(女)1923~)波兰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我们为此活着》《向自己提出问题》《呼唤雪人》《盐》《一百种乐趣》《桥上的历史》《结束与开始》等。1996年因《呼唤雪人》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其在诗歌艺术中警辟精妙的反讽,挖掘出了人类一点一滴的现实生活背后历史更迭与生物演化的深意。

人物简介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07602b6aa00b52acec7ca2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