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全国卷1作文题目及解析_高考作文

2022-03-30 09:03: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07年高考全国卷1作文题目及解析_高考作文》,欢迎阅读!
作文,高考,题目,解析,全国

2007高考全国卷1作文题目及解析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题透视】

这是一道漫画作文,从本质上讲还属于材料作文的范畴。题目关注的是当前社会各方面议论纷纷的教育问题,属于热点话题,出发点较好。用漫画的形式出题有点出乎人们的意料,去年出现的新材料作文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按照以往规律,成功的题型一般会延续一到两年,所以考前准备新材料作文的较多,漫画作文不是老师和学生准备的重点。这道题的出现也说明了命题人出题也想出其不意,尽量避免压题现象,这个目达到了。漫画作文并不多见,属于点缀性质的作文题目。其特点是由一幅或多幅图画作为主体,辅以简单的文字说明加以提示,要求在准确理解图画含义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一般来说,此类作文的选图大多蕴含有一定的哲学道理或者暗示了生活的某种想象,所以写作时更侧重于理性思辨的考察。这种文题适合思维活跃的考生和有一定图画欣赏基础的考生,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这也正是这种文题很少出现的缘故。这种作文在全国卷中已经有10多年没有出现过了,早在两三年前,有些老师就在预测它的出现了,千呼万唤出来之后,果然杀伤力惊人,偏离题意者遍地皆是。看来命题人还是高估了考生的欣赏能力。也许是命题人真的担心考生跑题太多,所以在提要求时降低了标准“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虽说如此,一幅漫画毕竟


是有主题的,不可能随意写都正确。这幅画的核心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意在告诉人们,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摔跤(可理解为遇到难题,受到挫折等)很正常,作为家长、学校、社会要理性看待,不要过于关注,也不要因此而溺爱孩子,否则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在实际写作中,许多考生并没有准确理解漫画的含义,写作主题五花八门,诸如环境保护、和谐、公德等话题纷纷出现。这也使得阅卷组不得不放低要求,从宽掌握。真要按标准掌握的话,能达到标准的不过三分之一。综上所述,这是一道成功摆脱“猜题”却又陷入“曲高和寡”尴尬境地,让考生叫苦不迭,让老师汗不敢发,无法达到预定目的的考题,应该算是失败的题目吧! 图画、漫画作文审题要注意两点。一是观察构图,二是思考寓意。 观察构图要注意以下内容:漫画的形象(人、物)是什么,形象处于什么状态(静止、运动);图画、漫画的布局:按照上下左右的顺序理清图画、漫画所有的内容,理清是单幅图画、漫画还是连环漫画,若是多幅图画、漫画则要注意相互间的关系;图画、漫画的细节:图画、漫画中形象的特殊性(一般表现为夸张的动作、表情、语言),图画、漫画人物的语言,图画、漫画的题目。

思考寓意:在对漫画进行细致的观察之后就可以思考图画、漫画的寓意了,一般来讲,图画、漫画多是对现实生活的喜剧化、夸张化、荒诞化表现,所以,图画、画面中越是夸张得厉害的地方越是问题的症结,要注意透过夸张解读其现实意义,这幅漫画题目叫“摔了一跤”,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画面上的摔跤,二是指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挫折、失败等。画面上方三个人分别代表家长、校、社会,面对因为才了西瓜皮摔了一跤的孩子,三方都很关切,异口同声说:“出事了吧!,而摔了一跤的孩子则一脸茫然,手足无措。在这里要准确理解漫画的寓意,就要对“出事了吧!这句话作深入分析。这句话反映了家长、学校、


社会三方的心理,潜台词是责备的。说明,三方对孩子非常关注。孩子踩到西瓜皮摔了一跤在生活中很正常,不值得大惊小怪,这也暗示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失败、挫折是正常的,当孩子真正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家长、学校、社会该怎样对待?一不要过度关注,二不要求全责备,要鼓励孩子,要给孩子自己处理难题的空间。

确定以上立意之后,要注意精选素材,可以从两方面联系素材,一是从现实生活中选择鲜活的事例,比如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黄舸,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父亲对他的帮助使他坚强地走到现在。此外可联系青少年上网问题、溺爱孩子问题、中日美三国青少年应对困难问题,加强论证的时代性。二是联系古今中外的名人成长事迹从另一个层面说明孩子在走向成功的路上该怎样战胜困难、失败,家长、学校、社会又该如何去帮助他们。

有了充足的素材,可以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组织文章,用优美的语言,典型的事例,精当的分析构建佳作。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08047d574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d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