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分析

2022-04-08 04:25: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分析》,欢迎阅读!
当代,意识,大学生,分析,网络

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分析

摘要:以网络意识为切入点分析大学生网络行为,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理论意义上来讲,分析大学生的网络意识有助于融合大学生网民这一主体和整个社会的道德、法律规范,探讨大学生网络行为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弥补和丰富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理论宝库,同时也有利于完善和开拓研究这一问题的新视角。从现实意义上来说,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风尚,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因此,研究网络意识对网络行为的影响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实证结果显示:网络自律意识、网络诚信意识以及网络责任意识对大学生网络侵权行为影响显著;网络诚信意识、网络责任意识以及网络法律意识对大学生网络从众行为有显著影响;络自律意识、网络诚信意识、网络责任意识以及网络法律意识对大学生网络诈骗行为有显著影响;网络自律意一识、网络责任意识以及网络法律意识对大学生网络涉黄行为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意识,网络行为

正文:

一、大学生是 网络的主体,大学生网络意识的现状对我国社会稳定和未来发展起着重要作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调查数据,在我国约2650万网民中,18-24岁者占到36.8%而这正是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我就想这个问题刚好可用来在寒假做个调查研究。作为网民主体之一的大学生的上网行为是否健康,直接关系着网络文明乃至整个未来社会文明的进程。掌握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对加强校园的网络阵地建设和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网民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在虚拟网络中形成了网络意识

“网络意识”是指网络主体—大学生在“网络”这一虚拟社区中所具备的网络自律意识、网络诚信意识、网络责任意识和网络法律意识。

(1)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网络自律意识是指大学生网民在上网过程中所具备的自我控制、严于律己的态度、观念和价值取向,具体可以细化为约束网上行为的方式、尊重他人权利的态度

(2)大学生网络诚信意识。网络诚信意识是指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所具备的诚实守信、具备较强的独立性、不盲从的心态状况

(3)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网络责任意识是指大学生应对各种网络行为所拥有的利他主义、集体主义意识和自觉自愿遵守网络规范的意识

(4)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网络法律意识是指大学生对网络使用规则的认知和评价。网络法律意识是与道德意识相依相存、互为补充的,不仅反映个人的法制观念,更集中地表现人的认知水平和科学素养

三、当前大学生网络意识的现状

第一,“网络自律意识”“网络诚信意识”以及“网络责任意识”对大学生网络侵权行为影响显著。

通过对“网络自律意识”、网络诚信意识”以及“网络责任意识”与大学生网络侵权行为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结果表明:大学生越能够约束自己的网上行为,发生包括侵犯著作权、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在内的网络侵权行为的频率就越小;大学生越能自觉自愿遵守规范,其包括侵犯著作权、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在内的网络侵权行为发生的几率就越小;大学生独立性越强,就越不可能发生网络侵权行为。其中约束自己网上行为的因素对大学生网络侵权行为影响程度最大,可见网络自律意识中自我约束能力对大学生网络侵权行为有显著性影响。独立性因素对大学生网络侵权行为的影响程度次之,且两者对大学生侵权行为的强度相差较小,可见越能独立的大学生越少侵权,同时也说明网络诚信意识越强,则网络侵


权的行为越少或者强度越弱。

第二,“网络诚信意识”“网络责任意识”以及“网络法律意识”对大学生网络从众行为有显著影响。 通过对“网络自律意识”网络意识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影响研究“网络诚信意识”以及“网络责任意识”与大学生网络侵权行为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结果表明:大学生越能自觉自愿遵守规范,其发生包括非理性购物、恶意炒作和言语攻击的网络从众行为的几率就越小;大学生越具备较强的网络独立性,网络从众行为也会越少;大学生越能深刻地理解对约束性的认知,发生网络从众的可能性就越小。其中独立性因素对大学生网络从众行为的影响程度最大,可见网络诚信意识中的独立性对大学生网络侵权行为有显著性影响。其次是自觉自愿遵守规范的因素对大学生网络从众行为影响较大,可见网络责任意识是应对网络从众的不可忽视的要素,这主要是自觉自愿意识的作用。因此,网络自律意识、网络诚信意识以及网络责任意识对大学生网络侵权行为有显著性影响。

第三,“网络自律意识”“网络诚信意识”“网络责任意识”以及“网络法律意识”对大学生网络诈骗行为有显著影响。

通过对“网络自律意识”“网络诚信意识”以及“网络责任意识”与大学生网络诈骗行为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结果表明:大学生能约束自己的网上行为,发生网络诈骗行为的几率就会越小;大学生如果能自我尊重,就很难造成诈骗行为的恶果;大学生在网络一世界中越能信守承诺,那么欺瞒拐骗的行为就很难产生;大学生越具备利他主义的全局观和集体观,就越能理解在虚拟的网络中诈骗金钱或者感情的行为是可耻的;大学生越能够清晰地对各种行为做出合理的评价,那么大学生网络诈骗行为就越少发生。对于网络诈骗行为这一因变量的影响分析,我们发现,它是由多种网络意识综合影响的,研究中的四种网络意识缺一不可。网络诈骗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这种行为需要大学生转换多种角色,在一定程度上经常会造成角色冲突,使得大学生在价值体系以及规范社会化过程中迷失自我、丧失意志,这也正好与之前所阐述的社会化理论相符 第四,“网络自律意识”“网络责任意识”以及“网络法律意识”对大学生网络涉黄行为有显著影响。

通过对“网络自律意识”“网络诚信意识”以及“网络责任意识”与大学生网络涉黄行为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结果表明:大学生越不能约束自己的网上行为,就越可能发生网络涉黄行为;大学生越忽视自我、践踏自我,不尊重自我,就越能参与网络涉黄行为;大学生越能自觉自愿遵守规范,就越不可能发生网络涉黄行为;大学生越能正确对行为进行评价,那么发生网络涉黄行为的几率就越小。其中产生特别重要影响的因素是包括自觉自愿遵守规范在内的网络责任意识,这说明网络虽然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虚拟的隐匿的世界,但具备较强责任意识的大学生不会轻易被不文明不健康的网站所动摇,不会轻易发生非法的网络情色行为。因此,网络自律意识、网络诚信意识以及网络责任意识对大学生网络涉黄行为有显著性影响。 四、造成现状的原因

4.1大学生在虚拟网络中较大的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一方面,网络提供给大学生众多关于自身、他人及社会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存在不真实、不对称,甚至出现某一不合理的观念变成了主流,从而导致网络中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不利于自我同一性的稳定;另一方面,每个网民都是自由平等的、虚拟的个体,都可以自我选择和搜集各类信息,表达自我、展现自我。因此,大学生在社会化进程中通过网络行为,使得主体能动性得到极大的发挥。 4.2大学生网络角色的转变面临挑战日益严峻

随着网络的人众化和普及化,网络作为社会化执行者的地位迅速上升,它将越来越成


为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在学校、家庭的社会化场所转变到网络中,网络成为了一种与现实社会化并列存在的社会化机制,有时承担着集合家庭、学校、社会于一体的社会化的责任,这也使得大学生产生社会化角色认同危机。网络的特殊性质竺大学生社会化的传统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4.3 大学生很难将网络中的自律、诚信、责任及法律等意识进行重新整合达到平衡 一方面,处在网络信息快速发展时代的大学生社会化有两个新的重要特征:首先是他们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缺乏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并且对外界环境的影响缺乏自制力;次是他们的个性和心理还未完全成熟,自主性和独立性差,容易受到网络中不良因素的伤害。另一方面,当今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新时期,还同时伴随着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转型。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学生切身感受到迷惘和困惑 五、行使正确的网络行为需要在正确的网络意识的指导下进行。

大学生只有努力培养和完善网络意识、正确地认识自我和悦纳自我,才能自觉调节自身行为。信息时代,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意识,从而产生积极能动的网络行为

5.1第一,政府创建全方位网管体系,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 网络是高度开放、倡导自由和信息隐匿的虚拟社会,网上经常出现的种种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行为必须通过强制性的法制法规加以规范。网络道德规范既是调整行为的重要方式,是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通过加强网络立法,建立健全适合中国国情的网络法律法规,才能预防、遏制和避免各种网络不道德行为,从而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网络环境

5.2高校创新教育模式,指导大学生网络行为。

从整体发展思路上看,高校应把网络意识培养教育的内容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我们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包括扩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内,包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诚信观念,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意识

高校教育应该将网络法律问题融入课堂教学,把学生在网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素材,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思想的火花发生碰撞,得到的效果比传统的思想政治和法律课程要明显。这样不仅使大学生现实社会中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得到增 强,而且在网络中也会将其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内化。另外,要将社会工作引入高校,涵盖心理咨询、行为矫正、问题帮扶等一系列服务模式,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和协调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矛盾,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终达到正确行使网络权力、合理进行网上行 为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7)

②中广网.教育部就高校教育解读《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①黄少华,武玉鹏.网络行为研究现状:一个文献综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第 35卷第2.20073

②黄少华,武玉鹏.网络行为研究现状:一个文献综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35 卷第2.20073

③陆俊,严耕.国外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19972. ①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 ②戴维波普诺著,李强译.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18 ⑤戚攻,邓新民.网络社会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

①谢海光.互联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0dbb9f804a1b0717fd5dd3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