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路径探索

2022-12-15 10:23: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路径探索》,欢迎阅读!
社会工作,本土化,路径,探索,我国

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路径探索

摘要: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再次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学界的热门话题,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社会工作本土化。探讨如何使外来的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以期有利于当前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快速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在西方的发展已有近百余年的历史,它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在西方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但是在我国却发展的相当缓慢。作为一个舶来品人们对于社会工作这个词语的理解,往往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比较多,然而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我们无法将西方社会工作的套路照搬照抄到中国社会来。因此,在中国发展社会工作必须把西方社会较为完善的工作体系与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

社会工作本土化反映出的是一种变化的过程,即外来的文化进入不同的社会文化区域并适应这一社会文化的要求,所强调的是适应变迁性。社会工作进入中国的本土化,就是产生于外部的社会工作的经验和方法进入中国,并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制度体系相适应,并逐渐产生巨大影响的渐变过程。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困境

尽管伴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时代要求,社会工作被历史性地推向了中国社会的前台。但由于传统体制的惯性、原有模式的延续以及前沿理念的输入,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面临着社会理解和公众认同的差异和疏离,面临着服务理念和管理目标的碰撞与隔离等等一系列需要认真对待的挑战。 ()制度主体的依赖性

中国社会工作的制度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和社会。从目前情况看,社会工作发展中政府主导有余而社会参与相对不足,大量社会工作服务由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及其举办的事业单位提供,还没有建立起政府购买民间机构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制度化渠道,社会工作服务提供对政府的依赖性还较大。这种由政府组织主导、相对单一的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模式,大大消解社会组织发育的动力和社会参与的活力。因此,如何平衡好政府部门主导与民间机构参与,直接关系社会工作持续发展和有效运作,是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中需要慎重对待的重大问题。 (二)制度对象的制约性

随着社会工作推进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工作者在经过一定的专业培养和职业实践以后,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不断增强,然而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职业性质和专业特征的认识仍然非常模糊。与之相对应的是,近年来,尽管许多地方建立起了不少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但主动上门要求提供服务的对象并不多。中国基层民众对于社会工作显然十分陌生。在中国社会民众有困难,首先想到的不是寻求社工的专业帮助而是找亲友解决问题。同时社会公众对民办社会工作机构能否提供有效的服务也存在质疑。中国社会工作的职业信任和社会认同还没有在社会范围内广泛建立起来。因此社会工作文化氛围的营造是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三)中西方的伦理差异带来的阻碍

社会工作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存在其必然的伦理困境。而在中国其伦理困境明显加剧起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因文化根源、背景,社会制度等多方面的不同。其伦理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存在明显冲突西方伦理价值注重个人主义、竞争意识、理性认知,有明显的宗教文化。缺乏家庭家族生活,而传统中国


社会是差序格局,倚重家庭家族生活,崇尚长老制度。其伦理价值注重家族主义、中庸思想、感性认知其差别明显。冲突无法避免。 三、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路径探索

社会工作本是西方之物,在对待这一事物时应秉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态度。要想走出上述的诸种困境,使专业的社会工作在我国更好地发展,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政府与社会共同运作的机制

在实践中看来,我国的社会工作仍旧主要是靠政府以及与之具有附属关系的机构团体来承担,行政性程度仍旧很强。虽然我们一再强调,我国要从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转向行政与民间社会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而且政府也逐渐将一些社会工作服务权力让位于社会,但是由于进入门槛高、双重监督等因素的存在,使得专业社会工作的效能并没有得到发挥,群众社会工作团体仍然没有改变其政府的附属状况。要想使我国的社会工作朝专业化方向发展,那么必须扩大民间社会工作的运作空间,在政府的支持下,让社会中的自发地民间组织自由而充分的发挥其服务社会职能。

(二)创新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的实践模式

纵观我国的社会工作制度的本土化之路,不难发现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是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之路首先在东部沿海社会发育较为成熟的地区开始;其次是我国的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之路是与民政工作的深入改革同步进行;其三是社会工作制度的本土化在政府的指导下一步步完成;其四,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之路形式大于内容,有效性不髙。综上,要在形式上构建一项像模像样的制度,并非难事,然而,如何真正发挥这些制度要素所起的社会功能,使之真正嵌入到我国的各项社会管理制度之中来,才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工作制度所赖以形成的社会土壤正在慢慢形成,并且,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引导,正在逐步扩大。随着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和中外学术交流步伐的加快,我国的社会工作制度本土化之路也会越走越宽阔。

(三)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社会工作要想提高自己的对外影响力,必须在提高自己的基本能力和提炼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才能够扩大对外影响。首先社会工作是社会政策中服务传递系统,始终离不开国家社会政策支持,所以首先要处理好与政府部门的关系。其次要为一定地区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让国家和群众都能够感觉到社会工作的潜在价值。第三,就是社会工作院校、社会团体、社会福利机构、民间组织、非企业事业单位等之间要达到资源共享,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让社会工作在全社会范围遍地开花,提高自己的社会资本,进而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 [2] 顾东辉 中国社会工作实践的本土导向 2009

[3] 熊贵彬 内地社会工作发展状况简评[期刊论文]-前沿2013

[4] 郑萌 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探索[期刊论文]-大观 2015(2)

作者信息:李晓蓓 1993.5--),女,24岁,汉族,籍贯陕西宝鸡,西北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14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10414abce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6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