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的社会功用

2022-12-25 21:20: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姓氏文化的社会功用》,欢迎阅读!
功用,姓氏,社会,文化



姓氏文化的社会功用

不论中外、古今、贫富,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姓。这是我们的祖先、祖宗遗留给子孙的一份极其可贵的遗产,它使每个氏族、每个民族具有鲜明能区别于其他氏族、民族的基因烙印。近代医学证明,姓氏基因学说将大大提高人类面临种种可怕疾病的抵御能力,有益于人类健康。中国人更可以通过姓氏的溯源,从各个角度共同证明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更多资料:家谱-百姓通谱

我们在研究古代文化时,往往为发现一块或数块上古或远古的动、植物化石标本而会欣喜不已。其实,我们每个人不论贫、富、贵、贱,都是现存的活化石,我们都可以从父系或母系逐代向上追溯,可以一直远溯到古代,上古、远古或洪荒时代,甚至于到物种起源想象都无法企及的时代。因为这一切都包括在因果关系之内,这一推断,理论上是讲得通的,是可以依理推断的。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种种认识上的限制,是万难办到的,尤其在史前社会,人类对历史、对自然的认识有限,对口耳相传族姓历史,自然而然地掺杂了许多神话传说,所以一些古老的姓氏,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一些古老美丽动人的故事。进入有文字、有史籍记载的历史后,因为统治阶级封建贵族的需要,逐渐产生了雏形的姓氏学。西周、东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封国,均有专职的史官,对本国君王或诸侯的世系,作了详尽的记载。春秋之际,周之史伯、鲁之从仲、晋之胥臣、郑之公孙挥、梦之观射父皆善言氏族,虽然没有著作,也应该是最早的姓氏学专家。

秦汉以降,中国的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业已形成。姓氏合而为一,姓氏的书籍逐渐增多。汉代有《邓氏官谱》、王符《潜夫论·氏姓志》、应劭的《风俗通·姓氏篇》、班固的《白虎通义》、三国时曹魏的《魏书·官氏志》、晋代为高门大族编写的《百家谱》《百官谱》、唐代高士廉的《氏族志》与《千家姓》、林宝的《元和姓篡》、路敬淳的《姓略衣冠系录》、五代有《姓苑》《官氏志》、宋代有《百家姓》、郑樵的《通志·氏族略》、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辨证》、明代陈士元的《姓》、吴沈的《千家姓》、清代顾炎武《日知录》有关姓氏专章、崔冕的《千家姓》张澍的《姓氏寻源》黄本骥的《姓氏解纷》陈廷炜的《姓氏考略》、万光泰的《魏氏补证》、御制《百家姓》等等。可见,姓氏的寻源、探幽古已有之,并非今人所发明。只是这些书籍,有的尚存,有的流失。其中,影响最深、流传最广的还要算宋代无名氏撰写的《百家姓》。这因为《百家姓》最早只是村塾中的儿童启蒙识字课本,字数整齐,句末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红色英杰》一书,记载了毛泽东主席对姓氏颇感兴趣的一则故事。1951年国庆,在天安门城楼上,主席笑问粟裕将军,你该是少数民族吧,是不是苗族的?显然毛泽东是根据他少年时读过的《百家姓》来判断的。因为《百家姓》并无粟姓。这让本以为自己是汉族的将军,才知道自己原本是少数民族。

改革开放以来,各家出版社纷纷推出各有特色的姓氏丛书。其主要内容有二:其一,遵循古代姓氏学家,为各族各姓寻找体面而光荣的祖先;二是以收罗姓氏之多取胜。有的列举了四五千姓,有的列出了七八千姓。其中十之八九为罕见稀见的姓氏,已无任何实际意义。其实,真正常用常见的姓氏只有四五百姓,宋代编写的《百家姓》,总共收集了四百六十余姓。姓氏的发展总趋向,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姓氏的变化,受着社会经济历史的制约。例如某个朝代的历史久远一些,某个家族的官宦显赫一些,那个姓氏的人庶就必然众多。之,北方少数民族的多次入侵中原,中原原居民南徙,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阶级宗族的矛盾斗争的加剧,都给各族各姓以一定的影响,江都的萧姓因避祸逃于江南,对大江心存感激,


遂改为江姓。今日婺源乡间仍有萧江宗祠,便是一例。

生命对于每个具体的人而言只有一次。在整个生命的过程中,其载体外化时,必然带有一件明确无误的由祖先遗留下来的姓氏外衣。母系社会由于社会进化处于幼稚阶段,这一特征不很明显。进入父系社会后,社会生产力有所提高,贵族统治阶级需要姓氏,以维护其代代相传的世袭统治。普通平民百姓,由于一个劳动力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刨去各种贡赋开销外,略有剩余,这就出现了继承问题。姓氏的出现与姓氏制度的逐渐完善,与此息息相关。所以一个人除了在战火连天颠沛流离之中,或穷困得无以生存之时会稍稍地忽略其姓氏,只要生活稍稍安定之后,这种姓氏意识立即复苏。不论大富大贵,腰缠万贯;或是穷困潦倒,家徒四壁,都必然记得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姓氏,因而使人们对姓氏具有一种敬畏的心理。其飞黄腾达时,那个人自然对赐给他姓氏的先人心怀感激。即使处于困难不幸之中,有人会以某个先人的创业精神激励自己,使自己努力上进,无愧于先人。姓氏对于一般人而言,有着使人奋发向上的作用,对形成人的自信心、自尊心有着一定的影响。

这就是无论身居何处的华人,心存祖国的恋土情结,这就是美国黑人作家阿利克斯·利撰写小说《根》的思想动机。

过去老人常说,盛世修史、修谱,也是基于这一原因。姓氏文化的觉醒,姓氏文化的发展,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使国家民族更具有凝聚力,使社会更加趋于和谐安定,使每个人更能找回原本属于自己的自尊自信,从而提高社会的总体道德水平。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104dfc733687e21af45a9c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