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救赎”主题

2023-06-18 16:09: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救赎”主题》,欢迎阅读!
霍乱,浅析,时期,爱情,主题

浅析《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救赎”主

作者:马泯懿

来源:《文学教育 2020年第15



马泯懿

内容摘要:《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继《百年孤独》之后的又一力作。面对社会现实的黑暗,以及人性中的贪欲、信任危机的爆发、阶级压迫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作者通过法律道德的惩戒、信任体系的重建以及权力体系的消解等方式对人性进行救赎,希望推动法律道德体系的进步,人际信任关系的重塑和平等社会制度的建立。

关键词:《霍乱时期的爱情》 人性 “救赎”

加西亚·马尔克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其中,《霍乱时期的爱情》被认为是他最好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马尔克斯以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和费尔明娜·达萨之间坎坷几十年的爱情故事为载体,表达了人性的救赎这一主题思想。

.救赎的原因

19世纪80年代中期,保守党控制政权后,仍与自由党争端不断,多次爆发内战。其中,1899年爆发的千日战争作为损失最惨重的一次内战,严重破坏了哥伦比亚的国民经济,造成了国家分裂的局面。面对这样的社会黑暗现实,马尔克斯看到了人性中的贪欲、人际信任危机以及种姓制度带来的阶级压迫等问题。作者以人性的救赎为主题,创作了《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小说,希望通过自己笔下的文字来唤醒世人,拯救当时黑暗的拉丁美洲,给生活在黑暗中的民众一些希望。

1.贪欲驱使人们大肆敛财。贪婪作为人性中的原罪,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被不断放大,趋使人们大肆敛财。以费尔明娜的父亲洛伦索·达萨为例,他通过制造假钞、倒卖军火等不法行为大量敛财,靠着战争大发横财。例如,他用化学手段抹掉一美元纸币的票面,印成一百美元的面值并藏在女儿的衣柜里;在内战中,他周旋在自由党人和保守党人中间,以双倍的价格把用自由党政府的钱购买的武器卖给了保守党人;在进口烟中掺杂碎纸屑并以高价卖出;帮助地下国际公司从巴拿马非法引渡中国移民并从赚取大量利益等。洛伦索·达萨这种不择手段大肆敛财的行为,完全无视了法律的束缚和道德的界限,体现了贪欲在人性中的不断放大。

2.两性关系后隐藏着的人际信任危机。在小说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展现两性关系,其中互相猜忌、虚情假意等问题,暴露出了隐藏在两性关系背后的人际信任危机。比如小说中阿里萨的六百二十二段艳遇史,乌尔比诺医生的婚内出轨,以及小旅馆中不可告人的情色交易等等,都表现出当时人性中肉欲的放大和情感交流的消失。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人际信任危机的出现。在伦理学概念中,信任危机的出现意味着人对道德和道德主体的这种肯定性关系被打破,产生了人际间的道德关系紧张。在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中,人际信任危机的爆发,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被割裂。在这样的背景下,真挚的情感就成为了最珍贵的东西,对他人的猜忌、怀疑使得人们不再将大量的情感投入到两性关系中。

3.来自种姓制度的阶级压迫。种姓制度在社会阶级分布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印度社会历史学G.S.古里在《印度的种姓和阶级》中说:“种姓是一些自我发展的团体,因此,其成


员权,不像那些自愿团结成为一个团体或是所形成的一个阶级,不是由选择决定而是由出生决定的。”由此可见,社会阶级的分工在人的出生时刻就已经完成,这种阶级由血统决定,财富无法起到主导地位。

乌尔比诺医生与费尔明娜的婚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展现出来自种姓制度的阶级压迫。在小说中,乌尔比诺医生作为传统贵族出身,是站在权力的金字塔顶端的人。在与费尔明娜的婚姻中,费尔明娜始终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这种弱势一部分来源于她“暴发户的女儿”的出身,一部分来源于她身为女性的无奈。费尔明娜所拥有的生活都来自于乌尔比诺的施舍,乌尔比诺是这一段婚姻中的绝对领导者,所以她必须时刻忍受丈夫的性别剥削和压迫。小说中作者设置了三次“吃茄子”的情节,前两次都是费尔明娜被迫吃,最后一次是费尔明娜的主动吃,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也体现了阶级差距在家庭关系之中的压迫。问题从来都不吃什么,而是谁决定吃什么,谁要你吃什么。只有掌握了这种绝对地位的控制权,才能够维护封建宗教意义下的人伦纲常。

.救赎的方式

人性中的贪欲、猜忌、压迫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正常化运作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迫切的需要对人性进行救赎。因此,作者通过法律道德的惩戒、信任体系的重建以及权力体系的消解等方式,对人性展开救赎,以希望健康、积极社会的回归。

1.法律道德的惩戒。法律和道德都对人的行为能力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是内化的法律,二者互相结合,共同作用。法律作为一种理性公平的存在,制定出符合普世价值观的社会公共规则,以维持社会的平稳发展;道德作为一种感性公平的存在,作为法律的最高标准,内化于人,对人的行为方式进行调整,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再以洛伦索·达萨和莱昂十二为例。洛伦索·达萨在事情败露之后,被终生流放,最终客死他乡,生前所做的事情也都被《正义报》报道出来。洛伦索·达萨的行为挑战了法律的权威,破坏了社会公共秩序,因此也受到了法律的惩戒。莱昂十二所经营的河运公司依靠的是国会给予的垄断特权,有一定的合法性,但是从道德方面看是不合德的。这种合法不合德的行为由于法律的滞后性或其他因素的干扰,只能够通过道德的约束来规范。莱昂十二在最后做出同意放弃垄断特权的妥协,是因为他自己意识到了垄断特权在这个时代必然是被淘汰的,于货运行业的长期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增长不利,出于这样的考量才在退休前做出了这样的决策。洛伦索·达萨的贪婪受到了法律的惩戒,莱昂十二的贪婪受到了道德的批判,由此可见,法律和道德都能够在不同的方面救赎人性中的贪婪。

2.信任体系的重建。在社会科学中,信任被认为是一种依赖关系。卢曼给信任定义为:“信任是为了简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那么信任体系就是社会中所有信任关系的集合体。理学家约翰·雷梅尔等人(1985)对亲密关系中的信任进行了总结:亲密关系中的信任其实是一种对伴侣的主观信心感受。亲密关系中的信任基础包含三个要素——可预测、可依赖、信念。其中信念意味着,人在没有充分事实依据的情况下,依旧能够无条件的相信对方。研究者提出,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体会到的信念感,与人们在宗教中对神的信念感,是类似的。信念这一要素在一段理想的亲密关系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现实中往往是缺失的。

阿里萨与费尔明娜在老年的亲密关系符合约翰·雷梅尔所提出的亲密关系理论。他们对双方的过去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对伴侣的想法做出准确的预判,相信对方有被依赖的能力和意愿,最重要的是双方是无条件的信任关系。信任体系的重建通过阿里萨与费尔明娜晚年的爱情圆满完成,也暗喻着社会信任体系的重建和民众道德感的回归。


3.权力体系的消解。权力是人类社会正常运作的必然手段,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之中,阶级压迫和歧视也就随之产生。乌尔比诺医生在小说中代表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古老贵族,是权力的集中表现。乌尔比诺医生回到自己的故乡,代表着西方先进资本主义与落后宗教封建统治的对抗。他在城内实行的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和思想启蒙活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对底层蒙昧民众的救赎,以及公权力在民众思想解放中的积极作用。然而他本人所接受的资本主义教育与种姓制度之间的矛盾又是难以调和的,所以他的改革并不彻底,在婚姻中依旧将女性作为自己的附庸和社交工具。乌尔比诺医生的去世,实际上代表着这种不平等权力体系的消解,费尔明娜的重获自由也暗含着作者对拉丁美洲的光明必将到来的决心。

.救赎的意义

作者在文中通过多种方式对人性进行救赎,让人性从贪欲、猜忌、阶级压迫中获得解脱,推动了法律道德体系的进步,重建了人与人之间信任的桥梁,建立了平等的社会制度。

1.推动法律道德体系的进步。道德是法律的最高限度,这意味着在一个拥有健康道德体系的社会中,法律成为了人的行为标准的最低准则。法律道德对洛伦索·达萨和莱昂十二的救赎,也是对整个拉丁美洲的救赎,作者通过展现人物的命运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勾画出健康社会的蓝图,以此来救赎贫穷、落后、愚昧的拉丁美洲,推动法律道德体系的进步。

2.重建人与人之间信任的桥梁。信任是涉及交易或交换关系的基础,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之上,社会运作才能够平稳的进行。阿里萨与费尔明娜爱情的圆满结局标志着社会信任危机的解除,人与人之间信任的桥梁被再次建立。两性关系作为人际关系中较为亲密的一种,能够展现当时社会人们心理状态的普遍样式,而信任作为两性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也以小见大的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状态。从不信任到信任的心理状态的转变,也是社会中人际信任关系再次建立的过程。

3.建立平等的社会制度。种姓制度是明确规定了人分贵贱高低的等级制度,这种制度中蕴含的不平等与思想与近代西方兴起的民主思想相违背,不利于社会的长期发展。种姓制度作为危害社会进步的根源,作者在文中也用了大量的笔墨来隐喻种姓制度给社会进步带来的阻力。只有消除种姓制度,才能够实现人人平等,建立平等的社会制度。文中乌尔比诺医生的离世隐喻着这种落后的阶级制度必将死亡,自由平等的新社会必将到来。

.结语

《霍乱时期的爱情》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不仅影响了后来许多作者的创作,更引起了许多读者对生命、爱情、人性的重新思考。这部小说不仅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哥伦比亚以及拉丁美洲的历史现实,暗含着马尔克斯本人对于政治、经济所持的观点和看法。文学与现实必然是相通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历史现实有时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现实的反映,值得我们反思。

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课题论文。项目名称:《加西亚·马尔克斯小说的“救赎”主题研究》;编号:XJDC2019179;参加人:马泯懿,何千禧;指导老师:唐扣兰,常熟理工学院副教授。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12974d265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0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