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迫切需要心理辅导

2022-06-30 00:28: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家长迫切需要心理辅导》,欢迎阅读!
心理辅导,迫切,家长,需要



家长迫切需要心理辅导



孩子心理素质的健康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环境的直接影响,受家长自身心理状况的制约。因为家庭是孩子心理与个性训练养成的最重要的场所,训练员就是家长。家长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孩子的心理水平。大量案例一再证实,孩子的心理问题大都是由家长的心理问题造成的,因此,在做学生的心理教育不可忘记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位家长都需要做心理辅导。

在一次家长座谈会上,一位家长深有感触地说:儿子已经读高二了,因为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成绩平平,多次教育也不见效果,我就气不打一处来,常常是“拳脚相加”。后来,我听了老师的建议,带着儿子去找心理医生。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咨询师让我与儿子分开,单独听取我的“情况介绍”,然后对我进行了一番教育“你儿子没有心理问题,孩子问题的根源在于你自己,你的心态调整好了,你儿子自然会好起来”当时我吓了一跳,怎么会这样啊,我根本没想到啊!

由此可见,家长的心理素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孩子心理健康,首先家长要心理健康!”孩子的学习压力主要来自于家长的心理障碍

案例:读高一的孩子,由于在几次考试中没有得到90 分,家长就十分伤心,感觉在孩子身上付出了很多精力,孩子却不争气,学习不卖力;而且孩子每天练钢琴也总是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不理想。家长就纳闷了:我的孩子怎么处处都比别人差呢?

点评:初一阶段的孩子功课没有考到90 分纯属正常现象。刚刚进入初中的孩子大多依然沿用小学的学习模式和思维定势,对初中课程驾驭不了,也不太会用学习方法;还有一些孩子不是不会做题,而是不懂得怎么考试。

因此,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充分地认识到“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家长不断地学习,既要有科学理念,又要有坚韧的耐性,来不得半点心急和虚荣心理。家长天天责怪孩子,只能打击孩子的自信,给他留下心理阴影,假如造成心理疾病,后果不堪设想。目前,学生厌学情绪日盛,多数原因就来自于家长的急功近利和不良情绪。所以,家长应该记住这样一个道理:孩子可以不读书,但心理不可不健康!

家长的焦虑烦躁情绪和对孩子“永不满足”的心理障碍是当前家庭教育误区的突出根源之一。每当孩子临近考试,家长就紧张得不行,无形之中给孩子施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主要来自家长。

研究表明,孩子的学习压力与学习成绩是呈“∩”型关系的,适当的压力能够促进孩子的学习动力,而一旦压力超出孩子的承受范围,学习成绩将会严重受到影响。因此,家长的期望务必要适度,心态要释然,要给孩子营造一个祥和温馨的家庭氛围,决不能制造 紧张气氛,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情绪。在孩子的学习进入紧张阶段或是在考试之前,家

长除了要刻意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之外,还要不断地提醒孩子注意劳逸结合,会适当地放松情绪,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特别值得家长关注的是,中学时期正是孩子的青春期,逆反心理尤为突出,常常跟父母对着干,这就为父母教育培养孩子增加了难度。因此,面对初中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首先要去训练自己的心理素质,以阳光的心态来应对孩子的各种心理及行为问题。一是要学会充分地了






解和理解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二是要学会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的技巧,不会沟通就是不成功的教育三是要不断地鼓励赞扬孩子,激发孩子敢于进取的心态优势,这是孩子不断上进的心理动力;四是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为孩子建立一个祥和愉悦的心理环境。孩子渴望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大量实践一再证实,家庭环境对于孩子健康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尤为重要。长期生活在家庭不和睦,家人经常吵闹,这种恶劣环境中的孩子,其心理必然会向着病态的方向发展,焦虑烦躁、恐惧紧张、自卑郁闷以及仇视攻击等种种心理问题将伴随而生。这样的家庭环境“培养”出来的孩子会健康吗?

如果家长的心态是阳光的,家庭环境是温馨和谐的,家人的情感是饱满的,孩子就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学习情绪自然就会高涨起来。孩子的个性品质必然健康向上,思想情感必然热情饱满,身心也必然会健康发展。见,父母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基础。因此,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要充分体现人性化,决不能粗暴蛮横。要对孩子和颜悦色,而不是横眉冷对;跟孩子讲话要语气委婉平和,不能高声斥责;对孩子的错误不足要理解接纳,而不要训斥打骂。善于对孩子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交谈到心里去,说理说到点子上。孩子需要父母“心理疏导”

案例:王晓雅本是个品学兼优的初中生,一直都是班干部。到了初二不知出了什么问题,数学成绩一直上不去。在一次数学测评中,老师也许是“恨铁不成钢”,在班上批评了她几句。她的心理就承受不住了,自尊心受到强烈的刺激。从此她对数学老师失去了好感,数学也产生了厌恶感。晓雅的父母没有从孩子身上找问题,而是一味地责怪老师,认为是老师在难为自己的孩子,这样,家长不仅没有有效地消除孩子厌师厌学的不良心理情绪,反而加重了孩子对老师的成见,最后导致孩子的学习问题愈加严重。很显然,家长对老师的误会所导致的错误行为引发孩子学习不良情绪更加复杂化。家长的错误在于没有及时地跟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不了解事情的真相,更没有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缺乏对孩子的心理疏导。因此,家长应该懂一些心理学知识,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和随时可能发生的“心理变故”在孩子发生问题后,及时地与孩子一起找出问题的原因,然后与孩子一道探寻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在日常生活当中,家长不要忘记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受挫意识和抗挫能力本身就是在训练孩子的生存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给家长的几点建议

1. 家长的要求和期望要与孩子的实际能力相一致,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孩子正常发展,不能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给孩子。

2.不要替孩子刻意地设计发展“路径”,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是很大的,可塑性也很强。家长一定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进行要求,不尊重孩子,可能“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善于尊重孩子,跟孩子做“朋友”。孩子虽小但不可欺,应该得到尊重,只有尊重孩子才会得到孩子的尊重。

4.善于跟老师及时沟通与交流。注意方法的正确性,沟通的及时性,讲究实效。

5.倡导民主的管理方式,对孩子的管教要“张弛有度”。在小问题上,让孩子自己做主;在大问题上,家长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6. 家长要认真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善于做孩子的“心理按摩师”。父母是应该孩子的权威,父母是孩子的标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17f4a5f7cd184254b3535b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