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梦外·母子情———《妈妈睡了》文本解读

2022-12-06 18:02: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梦里·梦外·母子情———《妈妈睡了》文本解读》,欢迎阅读!
梦里,母子,解读,文本,妈妈

梦里·梦外·母子情———《妈妈睡了》文本解读

作者:丁燕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第10



丁燕

《妈妈睡了》是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短文,作者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秋生。文章简单易懂,却意味深远,牵动着无数读者的心。“母爱”是一个老生常谈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如何自然地谈及这个话题,真正触动到他们的心灵是最为关键的。说起“妈妈”,孩子是有很多话要说的,但是很少有孩子观察过睡梦中的妈妈。我们经常说“母爱”、说“感动”,但是也经常只停留在表面。其实母爱就体现在细节中,感动就在我们身边。这篇课文作者选择了一个新的视角,用孩子清澈童真的眼神去关注妈妈,以孩子的口吻说出了孩子对妈妈的爱,同时也体现出了妈妈对孩子满满的爱。

一、梦里的妈妈

妈妈在哄孩子睡觉的时候,自己先睡着了。这是辛劳地操持家务后难得的小憩,所以妈妈睡得很沉,睡得好熟、好香。作者通过孩子的视觉认真观察起妈妈来。文章在写睡梦中的妈妈时用了三个自然段,这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相似,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饶有韵味,让学生一下子就喜欢上这样的“歌曲”,也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理解课文内容。

1.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

在每个孩子的心中,妈妈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人。学习课文时可以先请学生说一说妈妈的哪些地方美丽,引导学生对外貌描写进行表达。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出示课文插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再来说一说,最后出示: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庞。让学生对人物的外貌描写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学会用“的”来说一些简单的短语。教学时可以用白板出示几个相关的练习,比如什么的鼻子、什么的嘴巴、什么的耳朵,让学生学会用一些简单常用的形容词。“妈妈的眼睛在睡觉,眉毛也在睡觉,它们都睡在妈妈的脸上。”这种表达十分贴切儿童的心理,是非常典型的儿童语言,非常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同时也可以通过与另一句话——“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进行对比,体会妈妈熟睡时的状态,让学生爱上这种拟人化的表达手法。

2.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

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妈妈哪些地方是温柔的,我们的身边除了妈妈还有哪些人也很温柔,让学生对“温柔”这一词有进一步的理解并试着用“温柔”说话。“妈妈微微地笑着。是的,她在微微地笑着,嘴巴、眼角都笑弯了,好像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会儿讲给我听。”为什么孩子们会想到妈妈在想故事呢,说明孩子有这样的生活体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想象,妈妈除了给“我”讲故事还会为“我”做哪些事呢,此时,学生会不自觉地回忆起生活中妈妈都为自己做的事情,体会妈妈对自己的爱。为什么妈妈的嘴巴、眼角也在“笑”呢?让学生回忆一下,平时的生活中妈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笑弯了眼角。妈妈一定是看到她的孩子可爱的模样,情不自禁地笑了,体会妈妈对孩子的爱。

3.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篇文章的情感升华。“睡梦中的妈妈好累”,从哪里可以看出妈妈好累呢?从耳边传来妈妈沉重的呼吸声,从妈妈额头上的汗珠,从妈妈粘在汗珠上的头发。这里的“发”“粘”都是多音字,可以通过简单组词来区分“发”,而“粘”可以通过做动作让学生理解读“zhɑn”时表示动作的意思。再让学生由所看到的去想一想,妈妈为什么会“好累”,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联想生活实际,回忆妈妈在平时的生活中都要做哪些事情。除了刚才第二自然段提到的“要给我编故事”,妈妈还给家里的其他人做了哪些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妈妈的辛勤劳累。学生在感受到母爱的同时也激发出他们心里对妈妈的爱。

二、梦外的“我”

妈妈哄“我”睡觉,可是她自己先睡着了,学生在生活中肯定也有过相同的经历。妈妈为什么会自己先睡着了呢?引导学生思考,等下次生活中再出现这样的情景时学生就会明白很多道理,从而不去打扰妈妈,让妈妈能静静地休息一会儿。“我”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静静地躺在妈妈的身边细细地观察着妈妈,妈妈的眼睛在睡觉,妈妈的眉毛也在睡觉,“我”一动都不动,就这样静静地看着妈妈,生怕把妈妈吵醒了,妈妈是多么累啊,才会在哄“我”睡觉的时候自己先睡着了。学生通过回忆妈妈一天的工作对妈妈的劳累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同时在这样一个环节中也让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多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将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对课本内容就不会觉得陌生。“窗外,小鸟在唱着歌,风儿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妈妈睡得好熟,好香啊,文章最后的景色描写呼应了前文,突出了妈妈的劳累。正是因为妈妈干了好多活,太累了,她才会睡得这么香,而“我”却躺在妈妈身边睡意全无。同时,这一段景色描写运用拟人的手法,营造了一种静谧安逸的氛围,用鸟儿和树叶的悠闲来反衬出妈妈的劳累,让学生在这一氛围中不禁陷入了沉思:妈妈此时此刻会在梦中做什么呢,她是在给“我”编故事,还是在想明天做什么饭菜给“我”吃呢?远处传来鸟儿的歌唱,近处是妈妈沉重的呼吸声,妈妈多么辛苦啊,“我”觉得自己太幸福了,妈妈这么爱“我”,“我”也一定要好好回报“我”的妈妈。

小小的“我”陷入了沉思:怎样才能让妈妈不那么累呢?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小组长负责把组员讨论的内容简单地记下来,等会全班汇报。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可能会说道:“给妈妈倒杯水。”“帮妈妈捶捶背。”“不做调皮的事情让妈妈烦恼。”……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会了解到他的同学都是怎么做的,从而去学习、去模仿。这是合作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更易接受。

三、浓浓的母子情

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孩子从呱呱坠地就被家长捧在了手心里,甚至是从小就被家人溺爱,越来越多的孩子把父母的爱当成理所当然,孩子们变得自私、贪婪,不懂得感恩、回报。这篇课文作者用孩童般的语言,像一缕暖阳,不着痕迹地融化了读者的心扉,温暖着每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也激发了孩子对亲情的思考。让每个孩子从小就学会留心身边的人与事,养成爱观察、爱思考的好习惯。教师在解读这篇课文时,要化身成孩子,与学生一起进入到文本的情境中,细细欣赏妈妈的“美丽”,深切体会妈妈的“温柔”,用心想象妈妈的“辛劳”,体会妈妈无私的爱。引导学生勇敢、大声地说出自己对妈妈、对家人的爱。课文中含有大量“的”字短语,也有“地”“得”字短语,读的时候要读得轻而短,语气要轻柔,读的声音不能太大,不能吵醒熟睡中的妈妈,引导学生在体会感情的基础上,带着爱意,轻柔地朗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这篇课文时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想象妈妈的模样和妈妈的辛劳,让学生在回忆实践生活中感悟母爱,在此之上掌握本文的字词和修辞手法,带着对母亲的情感去读好这篇课文。学完这篇课文,让学生回到父母的身边,记录下妈妈一天的工作,仔细观察妈妈睡觉时还有哪些样子,再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和打算。




《妈妈睡了》这篇课文通过描写妈妈睡梦中的样子,表达出了孩子对妈妈的爱,而睡梦外的孩子通过回忆和想象反映了妈妈对孩子的爱,母子之情相互交融,溢于文本。在童话般的文章里我们仿佛坐在了妈妈的身边,依偎在妈妈的怀抱里,感受着妈妈的爱。在这样一个和谐温暖的氛围中,我们可以轻松地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认识了生字新词,还让他们在课下带着一颗美好的心,去感恩亲人,感悟生活。

(作者单位:安徽铜陵市义安区董店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1a26046f4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2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