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诗词曲五首教案优质精品教案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022-07-28 17:13: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3、诗词曲五首教案优质精品教案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欢迎阅读!
京口,教案,南乡子,北固,词曲



23、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备课人:

1、了解辛弃疾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名句。 2、反复诵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之志。

1、了解辛弃疾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名句。 2、反复诵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学习内容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你登上过京口北固亭吗?让我们跟随辛弃疾的目光去看看北固亭上的风景吧。

二、【走近作者】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南宋爱国词人、军事家和政治家。 思想内容︰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投降的不满。

风格 豪放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郭沫若先生写过一副挽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上联);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为辛弃疾写的。 三、【听读朗读】 1、听读诗歌 2、读准字音 兜鍪(móu

3、全班齐诵读诗歌 五、【读懂诗意】

1、请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诗歌,想象画面。 2、参考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然而,却沦陷金人 之手。)

(背景链接: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就像长江的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

孙权年轻时就统帅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1




(背景链接: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禄无能、懦怯苟安。)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背景链接: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比曹、刘强。稼轩在《美芹十论》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并非称赞有加,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如对刘景升儿子刘琮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这不就是历史上所有屈膝乞和、缺乏骨气的人的共同的可悲命运吗!) 六、【合作探究】

1、“不尽长江滚滚流”在本词中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明确:北固山下临长江,词人登临北固楼,遥望故国神州,满眼风光之中自然有滚滚东流的长江,所以是实景描写。

同时,词人由眼前的自然风光联想到历史上的兴亡之事,悠悠岁月,有如奔流的长河,淹没了历史的风云,所以此句又暗指(比喻)时间的流逝(词人思绪的飘飞),又是虚写。

1、本词上片和下片各使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上片:借景抒情

下片:用典,借古讽今

作者通过赞美年轻的孙权雄踞江东,与曹操、刘备抗衡,意在表达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壮志,同时也暗含年华老去、报国无门的愤懑,以及对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慨叹。 七、【主旨概括】

此词借古讽今,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含蓄地讽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昏庸和软弱无能,表达了作者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不满,流露出他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自我总结、反思促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1c50c4a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2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