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与采薇——王绩《野望》赏析

2022-04-30 15:10:3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野望与采薇——王绩《野望》赏析》,欢迎阅读!
采薇,赏析,王绩《



野望与采薇 ——王绩《野望》赏析

章爱军



【摘 要】王绩《野望》(见卷首)是一首朴素的诗歌,也是唐代诗人王绩的代表作。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壮阔的场景,却深含大义,历来为人传诵。也许正因为它朴素和微言大义,还因为它是现存唐诗中最早、最完整的五言律诗,所以它被选入初中二年级课本。 【期刊名称】语文

【年(),期】2012(000)006 【总页数】1

【关键词】《野望》;王绩;微言大义;初中二年级;唐代诗人;五言律诗;代表作;朴素 王绩《野望》(见卷首)是一首朴素的诗歌,也是唐代诗人王绩的代表作。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壮阔的场景,却深含大义,历来为人传诵。也许正因为它朴素和微言大义,还因为它是现存唐诗中最早、最完整的五言律诗,所以它被选入初中二年级课本。

顾名思义,《野望》之野,不是郊野,而是远离尘嚣的乡野,即王绩隐居的东皋;《野望》之望,虽然望的是乡野,满眼田园风光,但他想的却是遥远——遥远的地方,遥远的人。诗中景语恰恰是诗人的情语,情景交融,人物合一。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背诵这首诗时,我特别强调两点:

一是要深入诗人的心境,看周边的景物——没有诗人的心境,就没有诗的情境。对于少年学生来说,字面上的理解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深入诗人的内心,去把握这首诗的意境与思想。

二是不能拘泥于诗的本身而受到时代的局限。我们要与时俱进地思考诗意中弥






漫的一些气氛,尤其是对诗的最后一句的理解,即“长歌怀采薇”的思想倾向是否符合当下的价值取向。

自古诗人多悲秋,从来悲秋多寂寥。在薄暮笼罩、暮霭渐浓的秋天的傍晚,诗人走出门户,渐渐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秋风扫落叶,漫山树木一片枯黄;夕阳西下,生机寥落,悲秋之意油然而生。当看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时,诗人内心深处汩汩流淌着酸水。相形之下,诗人更加落寞、孤独——亲近自然的时候,却远离了人间的烟火。这并不是这位隐者的终极追求。多少隐士,身在山林,心在庙堂。他的门始终是开的,可敲门的往往是山风孤月,这怎么不令隐者伤感重重呢。王绩与真正的隐者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他的心里还是放不下,只好道一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他想起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自然而然地以他们自居。这个典故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有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陷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向少年学生介绍“不食周粟”的故事,是因循守旧,还是与时俱进?

古人采薇,绝非今人回归自然,以食“绿色食品”为时尚。据专家考证,此处“薇”者,实际上是野生的豌豆,有的地方叫野绿豆。它们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开紫红色花朵,结一寸长豆荚,生有五到六粒种子,即豌豆。无论是它早期的嫩芽、嫩叶,还是成熟期的豆实,都可以食用,而且味道尚可。

伯夷和叔齐,因不事周朝,而拒绝合作,前往首阳山隐居,采尽野食(如野豌豆等),最终饿死。这则故事,历朝历代,长颂不衰,为人称道。譬如孟郊“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文天祥“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等。






今天,我们重温这则故事,一方面要汲取它的精华,譬如坚守贞洁、守志如玉等;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局限性——即崇尚高洁,漠视生命。在今天看来,不管品德多么高尚、出发点如何纯洁,漠视生命,甚至践踏生命,都是不可取的。首阳山下,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无异于绝食,而绝食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政治手段,我们不提倡。

今天,我们提倡的是:珍惜生命,追求真理。追求真理未必一定要献出宝贵的生命。我们应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包容的心态,应对万事万物,排解心中或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困惑。我们曾经闭关锁国,一味地强调自力更生,拒绝与他人交往、合作,恰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改革开放,和为贵,以大和大合的心态迎纳八方思潮,存精华,去糟粕,为我所用——这有什么不好呢?当然,在原则和根本利益上,我们是不能让步的,其他的都好说。 人与人之间也是这个道理。常言道,得理且饶人。何必作茧自缚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1d5f919ba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b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