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阅读课的课堂实效

2023-02-08 12:06: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如何提高阅读课的课堂实效》,欢迎阅读!
实效,课堂,提高,如何,阅读

浅谈如何提高阅读课的课堂实效

作者:林苏彬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21



林苏彬

(福建省漳浦县古雷中心学校,福建漳浦363216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课程的理念精神出发,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活动中创设各种阅读活动情境,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使整个阅读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参与阅读活动,学生在阅读对话活动中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提高了阅读教学实效。

关键词:提高阅读;课堂实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219-01

一、创设阅读活动情境,激发学生乐于对话

教师要努力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构建各种具体、生动的阅读情境,让学生在阅读活动情境中互动交流,流入文本,品味文本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促使学生在这种再现文本内涵的情境里积极交流,乐于对话。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先播放圆明园辉煌景观,画面展现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珍宝等,把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再现出来,课件画外音辅以娓娓叙说,时而抒情,时而低沉,时而激昂,这种解说充满激情的诗一般的语言,此时学生仿佛置身于圆明园那种中西结合的奇丽景观之中,心中激起了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大家都有一股欲罢不休的赞美之情急切要倾述。课件的画面突然出现了英法联军侵入圆明园,在圆明园抢夺掠取,直至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学生从课件的画面看到了这一幕,个个脸上浮现了痛惜、愤怒的表情,强烈爱国之心和仇恨侵略者的情怀在学生的心中澎湃着。观看完课件后,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课件创设的情境中纷纷表达了各自的观点:“美丽壮观的圆明园是我国艺术的精华和瑰宝。”“昔日的圆明园太壮观了。”“英法联军真是一群无耻的强盗!”“我真痛恨英法联军。”“如果圆明园没有被英法联军抢掠、烧毁,那该多好啊!”“从圆明园被烧毁的事,我觉得只有国家强盛,才不会被欺凌。”“圆明园的毁灭我很难过,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学生从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阅读情感受到激发,互动交流的欲望特别强烈,学生在阅读活动情境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自主地参与对话,促进阅读能力提高。

二、品味揣摩词句,体验文本内涵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个人都以自己不同的方式构建对新事物意义的理解。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个理念也要求教师在阅读课堂活动里要采用有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对话,自主参与体验文本的活动,感悟文章的中心内涵,进而掌握语文知识,促进语文学习能力的生成。因此,教师有让学生阅读文本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揣摩文本中的重点词句,在体验文本内涵的过程中进行对话交流,促进学生以不同的角度对文本内涵进行诠释,让学生在对话中发表各自独特的见解,培养了个性化的阅读学习能力。如学习《唯一的听众》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课文中三次出现“平静地望”。教师先让学生读一读第一次写到“平静地望”的相关词句并提出:“听众如此平静,作者当时心里平静吗?为什么?”学生联系前文认真品味并在小组里积极讨论交流:“作者的心里不平静,别人不愿意听他那难听的演奏,他十分自卑。”“如果有他的亲人在,肯定会让他不要拉的。”教师又继续提出:“此时,这位‘唯一的听众’却平静地望,‘平静’在这里


有什么含义?”学生经过探究后,纷纷表达各自的体会:“希望作者进步。”“希望作者早日成功。”“这种眼神让作者没有压力,给予作者信心。”“这是对青年的宽容,是无声的鼓励。”“是包含期待的真情。”教师让学生自由读第三次“平静地望”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对话交流:“在这一部分里,这个‘唯一的听众’有了变化,请大家地把它找出来并说一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一番深入地探究、品味、讨论后,把自己的观点在小组里展示出来:“她在微笑,还用手指打着节奏。”“她们是知己,是相互守望的朋友。”“是拥有真情的伙伴。”

三、结合文本阅读补白,培养语言表达和阅读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的课文中,作者在字里行间或文章的结尾有意或无意留下空白,这些空白给读者以无限遐想的广阔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堂对话交流,对这些空白加以填补,使文本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思维得到了不断地锤炼和生成,阅读课堂实效得到提高。如教学《蜜蜂》一文时,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然后根据以下的问题展开对话交流:“大家想象一下,第二天飞回来的15 只小蜜蜂,在回来的路上可能遇到哪些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时,它们又是怎样解决的?文中作者对这一部分内容没有详细地叙述,我们能不能帮助作者把这部分内容填补得更完整些呢?”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联系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了蜜蜂在飞回来的时候克服了种种遇到的困难:“这些小蜜蜂飞呀飞,突然,一阵大风吹来,它们都晕头转向了,咦,回家的路往哪里去呢?一只聪明的小蜜蜂对其他14 只小蜜蜂说‘我们要逆风而飞,风吹来的就不是我们的家’,于是,大家跟着它一齐朝着家里飞回来了。”“这群蜜蜂飞呀、飞呀,唉呀,这不是我们昨天到过的地方啊,怎么办?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于是大家停留一株陌生的、芬芳的花朵上商量,决定分头找一找熟悉的景物,然后再回到这里聚一聚,找到回家的路,大家商量好了,就分开去寻找熟悉的景物”在对话交流里学生畅所欲言,他们考虑到蜜蜂遇到逆风、陌生的景物时迷路的困难,也设想了小蜜蜂们怎样想出办法,克服种种困难,最后回到蜂窝的情境,学生在对话补白的过程,感悟了蜜蜂飞回来的艰难,而且深刻地体验和理解了文本的“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这个句子的深刻内涵。这种填补空白对话训练,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思维,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效果,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实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1e3e36202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8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