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现象的分析及对策

2022-07-15 10:16:0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国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现象的分析及对策》,欢迎阅读!
报考,对策,公务员,现象,我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国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现象的分析及对策

作者:赵晶晶

来源:《管理观察》2013年第12

【摘 要】近些年,我国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现象持续升温,报考人数逐年增加,国考成了当前国内竞争最为激烈的考试。因此,本文将通过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剖析其产生的原因,以此提出解决对策和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 公务员热 监督管理 1.引言

据研究发现,自1994年实行公务员公开招考以来,我国公务员的报考人数逐年增多,其中大学生所占比重更是尤为突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报考公务员,主要是因为公务员不仅象征着铁饭碗金饭碗,还显示一定的社会地位。长期以来,官本位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这也是促使公务员报考急速升温的原因之一。因此,本文将通过对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这一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主要从制度因素、社会因素、心里因素等方面进行剖析,进而提出解决方式,希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公务员热现象,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2.公务员热的现象分析 2.1制度因素

1993年我国开始实施公务员制度,1994年进行公务员公开招考。自2001年公务员实行网上报考,之后公务员报考逐渐升温,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中央国家的公务员的招考中,取消了户籍身份限制,并放宽了政治面貌方面的条件,从而超越了种种现实的障碍或歧视,对于广大求职者来说,这是其他的职业所难以比拟的,也是吸引众多人报考公务员的直接原因。[1] 近年来的考研热国考热等现象的出现,究其根本就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很难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大学生还没有形成明确的职业观,不知道应该从事怎样的工作,职业观不清晰,因此考研、考公务员成为广大毕业生选择职业的桥梁。另一方面,大部分家长给孩子灌输的思想,总期盼孩子有一份安稳的工作,这也成为大部分学生选择国考的重要原因。自从我国公务员制度实施以来,仅仅有十几年的时间,而西方发达国家公务员制度已有百年的历史,与其相比,我国公务员制度本身就存在缺陷性。孟德斯鸠曾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有限的地方才休止。”[2]国的公共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明确的制约机制,这就促使权利的缺失与滥用,公务员的辞退、惩戒、考核等也没有确切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公务员报考的人数不断增加的催化剂。

2.2社会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我国当今社会,公务员有较高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传统官本位思想在国民心中根深蒂固,源远流长。近年来公务员的地位逐步得到了提高,公务员群体作为官员的继承者仍然处于官尊的社会地位,而传统政治文化中民众所具有的典型位卑的子民心态仍然在广大国人的心目中存在。[3]“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也是促使万军齐走独木桥现象经久不衰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区的公务员报考人数有着天壤之别,东部沿海地区相对于西部偏远地区、大城市相对于小城市,在报考数量上差别之大难以想象。在大城市里千人竞争几个职位的事情早已司空见惯,而偏远地区却很少有人选择前往。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广大大学生存在着很严重的功利心理,缺少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这也反映出大学生择业观的狭隘性和片面性。 受传统观念儒家人性善影响,国民对政府一直给予厚望,充分信任政府公职人员。政府公职人员本是人民的公仆,一切行为都应该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然而人性恶思想也影响着人的思维,人的贪念在权力和欲望面前,尽显无疑。如果官员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那么隐性收入灰色收入也成为合情合理的收入渠道。较高的经济收入,像吸铁石一样,使众多的铁片都依附于此。此外,考公务员的学生大都是冷门的文科专业和政法类院校。由于专业受限,很多企业都拒绝招收此类学生,而政府公务员岗位恰当时机的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就业平台。在我国,非国有企业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在非国有企业工作即使有再高的薪酬,也很难抵御突发事件的发生,一旦出现失业、工伤、疾病等现象,很难抵御这一风险,也会使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这就促使更多的人即使挤破脑袋也要进国有企事业单位。 2.3心理因素

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广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思想呆板。在面对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时,很难跟着时代的脚步开拓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更加注重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给自主创业提供了更加开放的平台,但是市场经济存在不稳定性,人们不愿给风险买单。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官员下海经商收获了第一桶金,在政策的扶持下,取得了很大的经济利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政策优势早已经不复存在,近年来已经很少有官员下海经商。

据调查显示自2005年以来,大多数青年表示希望从事政府机关等相对稳定的工作。这明显说明我国的青年冒险精神急剧下降,对工作和生活缺乏激情和活力,那么这势必导致我国社会整体拼搏意识、创新精神的下降,对于我国的长期发展而言,这已经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如今很多部门在招收公务员时,过分的强调学历,一些硕士、博士走上政治岗位已经成为很普遍的现象。部分高学历的专业型人才,在政府部门找到一席之地,无疑是为了显示一种身份,虚荣心理得到大大的满足。高学历人才从政,其实在根本上其价值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实现。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可谓是如饥似渴,高学历人才从政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无可厚非。 3.解决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的方案、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1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代表者高学历、高素质的一个群体,在接受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时,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公务员对一个人的专业水平、责任心、勤政等,有着严格的要求,并非是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达到的。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因此在校期间,学校应该多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让大学生自我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体验到服务他人的快乐。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能增加大学生的社会经验,更能使他们感受到工作的乐趣,充分了解自身的能力,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评估,在将来的应聘中找到合适的岗位。同时,大学生本身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在对待事物时,能够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不要片面、偏激。另一方面,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潜移默化。从小,家长就应科学教育孩子,使其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要求孩子,把自身未完成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即使通过了国考,如果不是孩子所喜爱的工作,他们势必不会体验到工作的乐趣,更不会有上进心,那么爱岗敬业更是一种奢望。

3.2不断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

国外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我国应该借鉴其先进经验,弥补不足之处。首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实行分类管理;贯彻公开、平等、竞争原则;实行功绩制。

由于实行这一系列政策,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拥有适应国情的管理机制,一方面保证了公务员这一群体享受到了合法公平的社会待遇,另一方面公务员的行为也受到这些制度的约束,这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权力的缺失与滥用,也是这些国家没有形成报考公务员热现象的重要原因。我国之所以会形成公务员报考持续升温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对公共权力约束不足、公务员管理机制不完善。要想从根本上缓解这一现象,那么加强公共权力约束力、完善公共部门监督管理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今社会,人们道德观念淡薄,加之体制本身又存在漏洞,这势必助长贪污腐败之风。那么,政府转变其职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它既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另一方面它又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所以,首先要求政府公职人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处理好权力与权利、权力与责任、权力与利益的关系。其次,完善权力监督机制。英国法学家洛克曾经说过:因为一个人既然没有创造自己生命的能力,就不能利用契约或者通过同意,把自己交由任何人去奴役,或者置身于别人和任意的权力之下,任其夺去生命,应该使统治者被限制在他们适当的范围之内。因此,在公共部门内部要加强监督管理,其中重要岗位应该实行岗位轮换制,这样就会约束超出法律限制行为的发生。将权力进行分离,形成相互制约的局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正之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总结

大学生考公务员,本身应该是一件值得鼓励的行为。但是大学生考公务员热这一现象就折射出很多的问题。这不仅反映出大学生的盲目求职,也体现出大学生思想不成熟,创新意识薄弱,不能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价值。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学生本身也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所在,人尽其能,以此获得最大的效益。政府部门要不管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加大公共权力的约束力,使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廉洁高效。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理性选择职业,从而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公务员热现象。 参考文献:

[1]王月恒.当代硕士.中国公务员报考热现象的制度分析[J].复旦大学.20115 [2]周晓玮.我国公务员绩效测评的困境与原因初探[J].理论探讨,2003322-23 [3]金勇.公务员现象分析——以大学生考公务员热为观察视角[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6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管理学院;辽宁 抚顺 121000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20d54d2ad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6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