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地亚哥的复杂性格

2022-04-30 15:33: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桑地亚哥的复杂性格》,欢迎阅读!
桑地,复杂,性格,亚哥

桑地亚哥的复杂性格

作者:杨丽莹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9年第8



杨丽莹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作为文学意义上的散文即狭义的散文来说,文学理论家们已经把它的主要特征概括得很完善了: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书写真实感受。[1]《故都的秋》作为一篇被选入教材的经典性散文,自然具备了散文在普遍意义上的特征,然而我们最需要关注的应该是它寓于普遍性特征中的“特殊性”,思考在散文体裁层面关于写“秋”的母题中,《故都的秋》到底好在哪里。

一、主观性情的抒写

我们知道,郁达夫的散文十分注重主观情愫的倾泻,他曾说“现代的散文,却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因而读他的散文,就如同走进了他的生活。这样真率自然的写法,不但在传统散文中少见,在新文学中也很独特。[2]但是现实却是即便有了文学史地位的肯定以及学界相关学者的权威评价,很多中学教师在面对该篇散文时往往还是离不开“形散而神不散”这样放之“散文之海”而皆准的法则。在这种“模式”的统摄下,仿佛《故都的秋》可以这样讲,《荷塘月色》也可以这样讲,其结果就是将原本精彩纷呈的散文篇章都上成了枯燥无味的同一节课。然而,“这一个”文本的特色是决不能忽视的,因为正是这一篇的独有特色使之成为了文学经典。

散文的开头一般很关键,有时候会直接影响我们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故都的秋》开头共有两句话: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在这两句中,作者谈到了对故都“秋”的感受。第一句里面既包含了作者写作时,即此刻状态的感受,也包含了过去生活在北京的经验感受,可以看作是“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两种目光的叠合。第二句则纯粹是以“现在的我”的目光来看故都之秋的,在第一句的基础上作出“饱尝秋味”的选择,进一步肯定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都对“故都之秋”怀有深深的眷恋。而我们却习惯把目光紧紧锁在“清、静、悲凉”三个字上,并认为这就是郁达夫眼中秋天的特点,接下来便以此为支撑,将“清、静、悲凉”套用在分析景物描写上,无论是何种景统统都是这四个字的体现,全然不顾本文的行文脉络与作者“情志”的流露,割裂了所谓散文中的“神”,陷入神散形也散的尴尬境地。

散文结尾部分: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实际上,这是“现在的我”也即叙述自我的深情表白。然而纵观全文,除了开头和结尾部分是叙述自我的情感表达,篇章的其他部分几乎都是“过去的我”也即经验自我的态度流露。作者在字里行间都隐藏着在北京生活过的影子,这是经验的结果,也是回忆的体现。就像钱理群所说的一样:“郁达夫作为一个曾居住于北京且深知其味的文化人,他以北京人的眼光看北京的秋天,自觉地从中寻求审美满足,并诉诸文字,他就成了真正的北京文化的欣赏者与表现者。”[3]

二、细腻深沉的笔法

郁达夫之所以不选择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不仅仅源于他对乡野宁静与自然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在回忆与经验的双重作用之下,北京日常生活的某些场景最能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25ea60331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f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