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与飘浮

2024-03-22 01:40: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漂浮与飘浮》,欢迎阅读!
飘浮,漂浮



“漂浮”与“飘浮”

东桥中心小学 邹娟

我曾执教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黄果树瀑布》一课,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黄果树瀑布,让学生对这一自然景观先有个直观的印象,接着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让学生“听”瀑布的声音,“看”瀑布的形象。在学习课文第六小节“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中”时,我紧密联系课文情境,把瀑布的雄伟气势,“訇然作响”的瀑布声,同端坐谷底,与瀑布咫尺相望的人结合起来,展开联想,体会自然景观对游人心情的影响,学生觉察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人的生命力的联系,感受到了大自然对人的性情的陶冶。一切就如我预想的一样,学生在我的引导之下,渐渐感受到了黄果树瀑布的美。可就在这时,一个孩子举手质疑:“老师,文中用的是‘漂浮’,我觉得应该用‘飘浮’“为什么?”我毫无预料,一时不知如何处理,只好又反问回去。‘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中’,我想,这时候的人应该就是飘荡在空中,就像旗帜一样飘扬在空中。

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学生表示了相同的意见,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开来。

我有点慌了神,这并不在我的设计之中,该怎么继续呢?是直接回答孩子的质疑,然后继续自己的教学,还是和孩子一起讨论呢?




我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决定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另一个孩子也说了:“确实,人置身于声音中随着音乐飘动,用‘飘’更能体现出人们被瀑布声围绕。

“有不同的理解吗?”我期待着不同的见解。可是大家似乎都被前一个同学的回答给镇压住了,他的理解似乎被认同了。看到大家沉默不语,我反问到:“难道作者用错词语了吗?”孩子们又下意识的摇摇头。“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吧。”我给同学们朗读了一下第六小节。在读的时候,我着重强调了“坐在下面”“四周”“声浪”等词语。

“我觉得应该用‘漂浮’,你们没有看到‘声浪’这个词吗?作者把瀑布声比作了波浪,坐在谷底的人们被这波浪抬起来了,人不就漂浮在声浪上了吗?”我刚读完,一个小男生就迫不及待地喊出来。

“是呀,这样就更能体现出瀑布的雄伟壮观。”另一个孩子附和道。

不需要我再去解答,孩子们在自己的讨论中得到了答案,他们不仅获得了答案,而且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回头再去想想自己已开始的慌张,觉得很好笑,作为一名老师,我为什么要害怕学生的质疑呢?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

尽管这是一个小插曲,却让我感慨颇多。一个孩子的质疑,让我听到了孩子们这么精彩的解释。让我明白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应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31c3c79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