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人的漫游情结--期末论文

2023-02-05 23:38: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代文人的漫游情结--期末论文》,欢迎阅读!
唐代,文人,漫游,情结,期末

纪游文学 陈振毅 06301025

唐代文人的漫游情结

曾经有人以“狂者以道自任,狂者进取,狂者先天下之忧而忧,狂者多命舛;逸者逍遥,逸者陶然,逸者静穆”来概括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性格两极。狂者如孟子、如屈原其思想和行为有偏于狂。而至于后半句,我倒觉得,这种说法似乎显得过于靓丽了。逸然逍遥者,并不见得就一定是静穆,有时候更多的却是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仕途的不顺,当然会心存不满,想想自己的“怀才不遇”,生出一点点怨气、不平,那也是难免的。于是外出散心,游山玩水的,顺便编文造句舞文弄墨的就显得顺理成章了,这也是古代纪游文学作品产生的方式之一吧。

能做到像孟子那样“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者,毕竟少数,即使到了今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仍然不失其积极性。而另一个极端,能够做到像庄子那般怡然逍遥,“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这样的文人则更是极少数。而屈原,他将楚王比作美人,作为自己追求、相思的对象;而认为自己在众多追求者(臣)中间是真正的君子,足以教导国君;如果在追求和竞争中失败,那么就以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和德行纯正,换言之,情场失意引发壮烈徇情。当然这个“情”不是爱情,而是君臣之情。

或许是屈原的影响力太大了,追随者太多了,此后的中国古代文人们大多都有这种愚忠而执着的思想,即一定要得到皇帝的赏识才能体现自己作为有才能的人的地位,而一旦不如意,就会陷入失意的境地。于是便有了前面提到的游山玩水编文造句舞文弄墨,其对于纪游文学的发展也有一个一个推动作用,虽然有点可笑,但是却是真实的。

历代文人中,又以唐代的文人怀才不遇的故事最多。这可能是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唐代自中唐及其后,国内和平,人口得到较大增长,而随之受学堂教育的人较多,从而从现代的教育角度看来,“人才”较多,这自然会有部分人得不到重视,就像现在大学毕业生增多自然就业率下降一样。话又说回来,这两者居然有惊人的相似性,古代文人的“就业”途径更加狭窄,除了出仕之外似乎并没有其它途径来安排他们“就业”,又不能经商。当然也有一些文武双全的人投身军营,但是毕竟是极少数。第二就是文人们一贯的习性,把世界看得过于理想化,看不惯官场的“潜规则”不懂圆滑处世,从而常常遭到排挤。

因此唐代纪游性文学作品比较多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当然还有其它因素拉,比如说国内安平,交通顺畅,自然以及人文景观较多等。

对于文人来说,山山水水、花草树木,最能触动他们敏感多思的情怀,引起心灵的共鸣,得到身心的愉悦和精神的慰籍。因此,历朝历代不少文人,不辞劳苦,爬山涉水,将自己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陶醉在美丽的山水之间。唐朝文人热衷山水游的不乏其人,著名诗人陈子昂、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等,都有过不少此类经历,“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就出自李白的《初下荆门》

在山川秀水美景、田园风光雅园中流连忘返的一些文人,他们或由于上述提到的诸多原因,往往被贬黜到远离朝廷权力中心之所在地(又或者

1页,共2


纪游文学 陈振毅 06301025

根本就没有被录用),只好纵情山水,在品酒咏诗作赋中消遣时日,而好文章经常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譬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里面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以及《小石潭记》等文。在描述风景幽美的地方如何的以山水自乐,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同时提倡“文以载道”,主张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以及讽刺作用,收放自如,“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在此达到了纪游文学的一个新的高度。

王维常常与文士游览赋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常游至的地方有二十余处。他的作品以诗词的形式描述景物及情景居多,譬如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行》等,描述山中幽境的《山居秋暝》《过香积寺》,描写途中所见闻的《终南山》以及《汉江临眺》等。王维命运也算是坎坷的了,安史之乱被叛军所获,随即送往洛阳。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不过后来因为一首《凝碧池》而为肃宗嘉许,加之其弟请削官为之赎罪,终尚书右丞。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做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其对于纪游文学的贡献主要在于用诗歌的形式描写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后来苏轼称赞他的诗画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说到漫游,当然不得不提到诗仙李白了。李白自恃有旷世之才,不屑科举,不愿走应试入仕之路,而希望能够通过别的途径来表现自己的才华从而获得赏识。李白自二十五岁开始,游历四方,他“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结交不少文学上的仁人志士,做过都督、长史等芝麻小官,但都没有做长久。在长达十多年的漫游经历中,他浏览过许多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海,也著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譬如《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

此外还有高适、孟浩然、王昌龄、白居易、韩愈等人也写有不少的纪文学作品,可以说这是一个无论是作者还是作品都“高产”的时代。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比较有趣的现象,在唐代,由于诗的影响太大了,所以很多纪游文学作品都带有诗的特点。唐代的思想比较自由,文人们把隐逸视为与应举、出塞一样重要的功名之路。在出征途中、在贬黜路上、在隐逸之地,都留下了他们风格各异、行文独特的著作,将各地山川幽景、人文风情作了形象的描绘。

文人的漫游丰富了文学创作的题材,文人学者们在漫游途中扩大了见闻,增加了社会的阅历,切实体会了民间生活,使得文学完全从朝廷之上、宫廷之中走向了社会,拓展了文学发展的空间,丰富了题材,军旅、宦游、漫游、谪居、隐逸等各种各样的形式都有。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增添了厚实的内容,而纪游文学的发展也由此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 2 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 吕丽辉.唐代文人与旅游文化建设[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3





2页,共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37cbec09ec3d5bbfd0a747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