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美丽滨州

2022-05-26 07:56:3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地方课程:美丽滨州》,欢迎阅读!
滨州,课程,美丽,地方

地方课程《美丽滨州》纲要

滨州,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她似一颗熣灿明珠镶嵌在黄河岸边。

为了让滨州中小学生了解和认识滨州(家乡)人民近年来以 “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彰显魅力,加快实现滨州率先崛起”的战略,向着“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目标,加速构建自然风光、历史人文、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和谐大城市;了解和认识滨州(家乡)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厚的历史积淀、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进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和志向。为此,开设地方课程《美丽滨州》*

一、指导思想及开发理念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和“来自本土、面向本土、服务本土”的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掘滨州丰富的教育资源,注重与自然、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注重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整合,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探究,建设一套融地方特色与时代精神为一体的地方课程,以满足本地学生发展需求。

(二)开发理念

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较为全面地、深入地了解滨州、认识滨州,激发他们酷爱自然、热爱滨州、报效家乡、服务人民的思想情感,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成为一位合格的公民,并为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1、坚持“发展为本”的课程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利用滨州自然环境、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色产品、建设成就、时代新风及著名人士等课程资源,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熟悉的环境和情感的体验,力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不强调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需求,积极倡导以实践、体验、感悟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趣”中学,在“情”中做,在“意”中行,促进知识学习和人格发展的和谐统一,为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2、确立“创新为重”的人才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基于滨州未来建设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都应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教材采用主题活动的形式编排,并具有选择性和开放性,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教材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提倡对某一问题有不同见解、对同一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策略),在某些学习内容上,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创造潜能。

3、体现“实践为主”的教学观,在活动中提高学生整体素养

课程引导学生亲近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课内外的实践活动中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实践活动既包括掌握乡土知识、探索科学规律和人文内涵的探究性活动,又包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活动。实践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逐步融入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总体目标及课程内容

(一)总体目标

1、认识滨州,热爱家乡。通过了解和认识滨州,增强学生酷爱自然、热爱家乡、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情感。

2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与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关系的认识,树立“生态滨州”“人文滨州”“数字滨州”“平安滨州”的环境意识,逐步树立自我与家乡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责任感和科学发展理念。

3、注重实践,完善自我。在各项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自主、合作、尊重他人和积极进取等个性心理品质。


4、提高素养,学会做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做一个合格的滨州市民。 (二)阶段目标 36年级

1、初步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能利用家乡的资源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初步认识环境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以实际行动珍惜家乡资源、保护家乡环境。

2、初步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英雄人物、人文景观、土特产品、风俗习惯、社会新风等,增强对民族和家乡的自豪感。

3、初步了解家乡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以及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

79年级

1、了解家乡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明确家乡环境与个人成长的相互关系。

2、了解家乡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认识他们在中华文明进程和家乡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主要贡献。

3、关注家乡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形成促进家乡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珍惜家乡资源、保护家乡环境、维护家乡安全的自觉行为。

4、了解家乡经济增长和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等方面发展的特点,提高今后建设家乡、促进家乡社会进步的责任感。

(三)课程内容

1、两个年段。根据滨州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文化、科教发展的历程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拟分3――6年级、7――9年级两个年段编排课程内容。

2、三大板块。每个年段又分三大板块和若干主题。 第一板块:滨州的“自然与地理环境”主要包括滨州区域、气候、地质、生物、人口、交通和环保

等。让学生从中熟悉个人生活、活动区域范围和特征,了解家乡区域变化和政区沿革,了解家乡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特征和态势。

第二板块:滨州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主要包括民间故事、历史文化名人、名胜古迹、风俗习惯、时代新风等。让学生从中了解家乡近代人类活动的情况,认识家乡著名人物和事迹,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新人新事新气象。

第三板块:滨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主要包括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教进步、旅游资源等。让学生从中了解家乡人口、城市发展状况和趋势,了解家乡资源、环境特点,以及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方略。了解家乡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收集家乡教育科技发展情况及对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经济建设成就及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

三、课程特点及编写体例

(一)课程特点

1、地方性与时代性交融

课程反映丰富的乡土内涵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内容涉及滨州历史和现实的方方面面,具有较强的地方性;课程努力反映滨州改革、开放、发展的新成就、新面貌,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课程将及时补充反映滨州建设和发展的新成果,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教材编写时应在地方特色中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注重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工具,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1世纪的滨州,对外交往日益频繁,课程要及时吸收和补充滨州人民“建设大城市,实现大跨越”和“让滨州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滨州”新举措、新进程。在有条件的学校,注意让学生学习用英语表达和交流。


2、综合性与专题性兼容

在课程内容上,涉及滨州自然、社会、历史、文化、教育科技、经济等各个方面,有较强的综合性。在课程取材上,立足滨州,整合各县、区的乡土教育资源,既有全市中小学都要教学的共性内容,又有供不同地区学校选学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内容。

在课程结构上,采用主题单元形式呈现,在每个主题单元中,又融合多学科知识,给学生编织了认识家乡的知识网络,以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与能力。

3科学性与趣味性渗透

课程在陈述区域性乡土知识科学性的同时,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表达形式上注意远近相照、事理交融、动静交替、图文并茂、情趣盎然。

4、探究性与接受性结合

课程在学习方式上,坚持探究性与接受性结合。倡导以专题研究为形式的探究性学习为主,指导学生实地考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感悟体验。同时兼容以文本对话为形式的有意义接受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报刊和查阅网站,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并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启迪智慧,开发潜能,激活思维,形成能力,发展个性。

(二)编写体例

课程在编写上纵横兼顾,即在以学习专题形式反映家乡内容时,兼顾各年级间学习内容的衔接,兼顾各县、区教育资源的综合运用。

1、纵向层进

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为对象,3――9年级每个学年一册课本,7册,按学生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安排教学内容。3--9册相对独立,79册在3--6册的基础上作适当拓宽、深化,形成螺旋式上升。每一册安排3--4个学习专题,一般情况下,其顺序大致从自然风物到历史人文,再到社会经济。

2、横向组块

课程以“自然和地理环境”“历史与文化”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等三个专题呈现。每个专题中又分若干小专题,每个小专题再分几个层次。

136年级由读图时间(主题导入)、画里画外(主题诠释)、自主空间(主题拓展)等三个层次组成。每个层次的涵义大致如下:

――读图时间(主题导入)以学生生活经验和乡土教育资源特点为依据,创设主题学习情境,提供某些学习素材,揭示主题的内涵,从而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画里画外(主题诠释)根据主题学习任务,开展收集有关该主题学习资料的活动,从主题的纵横、类别等几个方面,或主题内在的苦干层次诠释学习内容,重视素材的积累,丰富对家乡的认识。

――自主空间(主题拓展)。围绕主题学习,做到边收集、边动手、边动脑,在动静交替中加深对家乡的情感。配合主题学习内容,提供某些学习资源,如提供参考书籍名称,或提供有关网站等,在表述上使用“查一查”等。

在上述学习内容中,插入某些与主题有关的“学习资料”,以丰富主题学习内容。 279年级由今日话题(主题导入)说文解图(主题诠释)自由天空(主题拓展)三个层次组成。每个层次的涵义大致如下:

――今日话题(主题导入)。从家乡自然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专题学习情境,让学生从情境中生成专题学习的需求,明确学习任务。

――说文解图(主题诠释)根据专题学习任务,提供有关背景材料、阅读材料,注重主题的纵向和横向的逻辑展开,扩大学生视野,开阔学生思路,丰富对家乡的认识,加深对家乡的情感。


――自由天空(主题拓展)在专题学习中,制定或提供较为具体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开展具有选择性学习活动;在成果呈现与交流中,逐步养成自主、合作、尊重他人和积极进取等个性心理品质。配合主题学习内容,提供某些学习资源,如提供参考书籍名称,或提供有关网站等。

在上述学习内容中,插入某些与主题有关的“学习资料”,以丰富主题学习内容。 (三)教材纲目

见附后《美丽滨州39年级)》体例与篇目安排表(略)

四、实施建议及评价革新

(一)编写建议

1、凸现育人为本与和谐发展的理念。育人为本应体现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上。开发和编写教材时,应重视选择体现人和自然和谐、人和社会和谐、人与自我和谐的素材。具体应注意在反映经济建设成就时要关注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平安滨州建设等;在反映历史人物和人文景观时要关注其历史延革和教育价值取向等。

2选择具有地方性与先进性的内容。撰写地方性素材时应坚持“古为今用,他为我用”的原则,注重内容间的纵(昨天-今天-明天)横(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自然资源与历史资源、本地资源与周边资源等)联系,努力从老资源中发掘新亮点,从传统素材中发掘科学性和先进性。为便于学生日后的英语表达和交流,对某些知识、名称应配上英文。

3、留有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要正确处理知识呈现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编写教材应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从学生的生活引入,使学生产生学习、活动的需要,明确学习、活动的任务;提示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提供相关的支持材料,如背景介绍、阅读文本、相关网站等;引导学生对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回顾和交流,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4、呈现的方式丰富多彩与螺旋上升编写教材应按学生认知水平和认识能力,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安排教学内容。7――9年级整体布局并适当分段,形成3――6年级和7――9年级两个循环。编写时注意内容的贴近性、综合性与层次性,小学应以图画为主,叙述的文字应该浅显易懂,初中适当增加文字叙述内容。教材呈现应努力做到图文并茂,串珠成线,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读性,学生爱学,教师乐教。

5、全市性内容和区域性内容两兼顾。教材采用主题单元方式编排,既有通用内容,也有选学内容(一般安排在“自主空间”“自由天空”部分)。通用内容是涉及滨州和学生发展的重大主题,每个学生都需要了解。选学内容一般是区域性较强的内容,学校可以根据当地实际选择教学,并为学校课程的开发留有空间。

(二)教学建议

1、本课程的教学倡导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教学中不仅是科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还要体现自然、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关系,体现道德、科学艺术的整合。

2、本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形式,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强调在“学做”“参观”“考察”“调查”和“探究”中体验和感受生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注重活动的实效。组织开展种类活动,要注意师生安全。要注意发挥学生家长的作用,小学阶段学生的某些教育容和实践活动,建议在家长帮助和指导下进行。

3、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鼓励学生自己参与活动设计,自己确定活动结果的呈现形式等。要积极组织和引导,对学生的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建议。要多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分享成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4、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及时补充滨州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县、区和社区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网络等教育资源,使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

(三)评价革新

1、重视激励评价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和发展性;要以三个维目标为基本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尤其要重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

2、注重过程评价。评价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可以采用日常观察、成长记录、活动成果(文章、作品等)展示等评价方式。不采用书面考试的形式进行评价。

3、评价主体多元。要突出学生参与评价,把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同学的相互评价结合进来,把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有关人员的评价结合起来。

4定性定量结合评价中实行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提倡采用鼓励性评语。



审议意见:第一,《美丽滨州》在课程定位、学生学业负担、教师工作量等方面是否符合国家课程计划以及相关的政策,能否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第二,《美丽滨州》课程总体目标能否进一步科学、合理,表述是否规范。第三,《美丽滨州》课程结构和门类与课程目标能否一致,分类是否合理。第四,《美丽滨州》能否有利于学习方式的改变或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第五,课程评价的方法能否多样化,能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第六,能否关注学校现场的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是否具备条件。第七,能否考虑到校际合作与资源共享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46d872b15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d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