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 第五章社会化

2022-04-08 08:22: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概论 第五章社会化》,欢迎阅读!
社会化,社会学,概论

第五章 社会化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涵义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一个人都是这两种属性的统一。一方面,人是由动物发展而来的,因此人具有与动物类似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由于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行为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社会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人又具有社会的属性(表现在:人能制造、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而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

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社会化的内涵可从三个方面理解:1)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人的社会化作为个人与社会以互动的成果,是强制性和能动性的统一。社会化带有强制性的特点①人类生命个体无先天行为模式,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人。②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常常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社会化的主要功能

1)文化传承功能,社会化的功能之一,就是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承和转移,包括前人的文化向后人的纵向传递,社区文化的横向渗透,以及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2)社会稳定功能,社会化的最后的结果,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要按社会结构为他规定好的规范办事。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既是社会化的成果,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

3)个人自我完善功能,社会对个人而言,就是促使个人获得人格和完善自我。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形成的观念、态度、性格与习惯等,使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人格是个性与社会共性的统一体。人的自我完善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二是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只有通过社会教化,才能使个人有一个完美的自我观念,并把对自我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尽可能地协调一致。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从广义上说,包括人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的全部文化遗产;从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基本需求来说,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 (一)生活技能社会化人们学习并获得维持生存状态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本领的过程。(衣食技能和职业技能) (二)价值观念社会化 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包括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人生观等) (三)政治社会化 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的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将个人培养和训练成为有政治意识和为特定社会发展发挥作用的社会成员。

(四)行为社会化 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过程。规范的行为模式是从小灌输和培养的。 (五)角色社会化 角色社会化,就是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社会化就是个人通过角色学习的过程。社会化对人的角色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清自己角色类型的能力;二是健全角色扮演的心理状态;三是全面理解角色规范化的程度;四是明确角色目标。(角色,美国心理学G·H·米德) 第二节 社会化的类型与过程 一、社会化的类型 (一)基本社会化

所谓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基本社会化是人的生命早期的社会化过程,也称为一级社会化。 其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理性成熟,即通过人化的生理发育过程,形成完善健全的身心基础;二是社会性成熟,即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成为具有独特个性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 基本社会化还有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即一个人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


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称此为预期社会化,如职业学校教育、岗前培训、岗位培训。 (二)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为二级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的原因:①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个人的现有知识、才能,都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因而,基本社会化只是为人基本自下而上和发展能力打下基础,一个要适应未来社会的环境和要求,只有在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继续学习,不断提高;②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面临着知识的增长与更新急剧加快的潮流,因而,一个人如果不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继续学习,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新知识,就可能被社会淘汰;③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有较大局限性,面对个人交往范围的逐步扩大,必须充实更多更广泛的社会生活经验;④人不仅仅是学习社会文化,还肩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责任,成年人在生活的实践中更能主动地选择和内化知识,更能通过学习开创未来。⑤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和发展。 继续社会化还有一种特殊表现,即发展社会化,一种为适应生活的变化、承担起新的角色而主动学习与调试的过程,如成人教育 (三)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也成为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人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转变与适应的过程。 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主动再社会化;二是强制性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的意义:理想的社会化过程,是使人们能够适应日常社会生活的要求,实现与其他社会成员的正常交往,按照社会要求安排生活,维持人与社会的正常关系与生活秩序。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由于个人的或社会方面的诸种原因的影响,一些人可能难以实现理想的社会化。如有些人没有获得正常的教育机会;有些虽有这种机会,却因环境的影响而未能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本领;还有一些人虽有一枝之长却不懂社会的行为规范和不具备正常的角色能力;甚至有些人的行为还可能背离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价值准则,走上犯罪道路等等。这都是社会化失调的结果。因而需要再社会化。 (四)正向社会化和负向社会化

所谓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

所谓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为文化反哺。 二、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社会学家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社会化八阶段划分法: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童年和社会》中把个心理成长的历程划分八个阶段: 婴儿期(0-1岁),发展的任务在于从环境中获得信任感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幼儿期(1-3岁),是形成自主感而避免怀疑和羞耻感的时期; 幼儿后期(3-5岁),是形成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的时期; 学龄期(6-11岁),是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时期;

青年期(12-18岁),是形成自我同一性而克服同一性混乱感时期; 成年早期(18——30岁),是形成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的时期; 成年期(30-60岁)是形成创造感而避免停滞感的时期; 成熟期(60岁以后),是产生完善感而避免失望感的时期。

社会化六阶段划分法:美国心理学家哈维格斯强调人的社会化是持续一生的思想,把人一生的社会化过程分六个阶段:(幼儿期)、(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早期)、(中年期)、(老年期)。 第三节 社会化的条件 一、生物因素

社会化的生物因素,是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有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这些生物因素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是个人社会化的生物学上的基础,为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供了可能性。 社会化的生物因素是人类在长期进化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些生物因素主要表现在:人有异于其他动物的身体结构,为人发展自己的社会性准备了首要的先天生理条件;人有一个组织特殊的大


脑,为认识世界、学习社会文化、接受社会教化提供了生理物质基础;人还具有高级神经活动系统,有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活动,而语言又是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杠杆。 二、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等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全部社会环境。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通常包括生产活动、科学实验、社会斗争和人际交往等形式。社会实践在实现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要表现为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 观察学习的对象来自实践,观察学习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完成的;角色扮演既能检验所学知识的真理性,又能通过亲自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知识累积既是实践活动的动力,又是实践的成果。

社会实践是社会化根本环节。但是,个人对社会知识的积累和对生活的创新,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超越具体社会生活条件、历史时代的社会实践是不存在的。 第四节 人的全面发展 一、 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人的社会化的基本目标: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

社会化的结果之一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角色能力。这些角色能力包括:分清自己角色类型的能力;健全角色扮演心态的能力;全面理解角色规范的能力;明确自己角色目标的能力等。 二、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的社会化提出的最高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所谓一切属性,既包括人智力和体力,又包括人的思想、情操、道德、审美能力等。 三、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人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人现代化的意义 人的现代化是当今人的社会化的基本目标。以现代化的姿态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定既是一个社会化的成功者,又是一个未来社会的创造者;人的现代化,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梯。当代人的全面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不是某种单一的特质,而是有着多方面的规定性,是具有丰富多彩品格的人;面对知识经济和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现代人更具有全球眼光和国际胸怀,更具有勇于迎接挑战和大胆开拓创新的精神;尽管我国目前在人的现代化培养上,全面发展还有距离,但是,可以相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同时,一定能够造就出一代又一代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新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46ec1e60975f46526d3e10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