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陈寅恪先生批读《韩翰林集评注》

2022-08-29 01:16: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述陈寅恪先生批读《韩翰林集评注》》,欢迎阅读!
陈寅恪,评注,翰林,先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述陈寅恪先生批读《韩翰林集评注》

作者:陈尚君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01

按:本文为应北京某出版社约稿拟影印该书稿本而写,后因知未获授权而中辍,今交《古文学知识》刊出。尚君20141018日附记。

本书是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读唐代韩偓诗的的读书札记,写在民国十一年(1922)印本《韩翰林集评注》上。

韩偓(842923),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十岁能诗,姨父李商隐称其雏凤清于老凤声(《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皆惊》)。早年风流自命,有《香奁集》,词致婉丽,多涉艳情。及龙纪登第,入仕已近五十,始风骨凛然,大节为世所称。昭宗光化三年(900)六月,宰相王溥荐为翰林学士,尝与崔胤等人定策诛宦官刘季述。次年即天复元年(901)冬,从昭宗避居凤翔,以功拜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参与机密,为昭宗所倚重,屡欲任其为相而不就。三年(903)初,昭宗归京,权归朱全忠。偓为全忠所恶,乃累贬濮州司马。次年,全忠胁迫昭宗迁都洛阳,寻杀昭宗而立哀帝,偓闻乃弃官南下,经今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晚居福建。梁末帝贞明六年(920)逝世于泉州南安,年约八十二。偓南行后曾回忆在翰林院数年经历,撰《金銮密记》三卷。曾为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所取资,为研究唐末政治之重要记录。书不传,残文有拙辑本收入《中华野史》。偓在翰院期间及南行期间,写下大量诗歌,感愤时事,慨叹身世,激昂慷慨,语意沉痛,后世论诗者许为杜甫以后最具诗史意义之作品。

韩偓诗存世版本较复杂,常见者则以汲古阁刊《韩内翰别集》附《香奁集》为较善。《韩内翰别集》前半始于入内庭后诗,其次则循序收南本道途诸诗,后半则多存入院前诗歌,盖所源出文本,据其自定文本而后半有所窜乱也。《香奁集》则存其自序,称其以绮丽得意诸诗大体作于庚辰辛巳之际,己丑庚子之间,即咸通、乾符之间(860880)。后季振宜《全唐诗稿本》、清编《全唐诗》皆据该本校录,而习见之《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旧钞《玉山樵人集》(内附《香奁集》),则既经分体,又多刊落原注,难称善本。

陈寅恪先生所读此本,首题吴挚甫先生评注《韩翰林集》,署水竹村人题,为武强贺氏刊印。首有冀州赵衡《韩翰林集叙》,末附壬戌秋七月吴闿生记,称先大夫读翰林诗,考论其出处本末甚详。按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清末安徽桐城人,为桐城派后期最负盛名之作者。他在同治四年(1865)举进士后,曾先后入曾国藩、李鸿章幕府,担任直隶深州、冀州知州。辞官后任保定莲池书院山长。光绪二十八年曾被荐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但他则提出先赴日本考察,次年归国即病卒。水竹村人则为民国北洋时期曾任总统的徐世昌。作跋者吴闿生(18781949)为吴汝纶子,壬戌为一九二二年,其时吴汝纶虽已去世近二十年,而吴闿生则获任教育部次长、国务院参议,颇为荣显,故得整理先人遗著以刊行。吴氏父子于清末至民初以文学教育著称,著作尤丰,享一时清名。然本书虽闿生称其父于韩集考论其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4ac371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c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