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和倍数》评课稿

2023-01-07 18:38: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因数和倍数》评课稿》,欢迎阅读!
因数,倍数

《因数和倍数》评课稿

《因数和倍数》评课稿1

《因数和倍数》这一堂课在各个版本中的内容和学习目标都存在着差异..今天听了《因数和倍数》的不同上法,结合自己先前对教材的认识与设计,现在比较着来谈谈听完课后的一些感想..

1、新旧链接,揭示概念..

支老师在充分估计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如:课的开始,支老师从操作活动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引入,同时训练孩子的空间思维能力,在不动手操作的情况下,用一个简单的算式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说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从而导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在概念的揭示过程中..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如当得出2×6=12时,引导学生充分练说,126的倍数,12也是2的倍数,62都是12的因数”,让学生读读、想想这几句话的意思,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表达的是自然数之间的关系;接着要求学生根据12×1=123×4=12说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在迁移中进一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其中1212的因数、112的因数,1212的倍数等特例,为后面的教学扫除难点..这一环节借助有意义的操作和想象活动,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学生自主体验其中的因倍关系,为倍数因数概念的引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数形结合的思想得到了较好的体..

2、找准机会,渗透方法..

在新知教学中,支老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发展思


..本节课中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都有比较好的方法..如何通过学生的探究找到方法,成了教学的亮点..如“找36的因数”,应该说,找出36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36的所有因数..369个因数,如何有序地一个不漏地找出36的因数,我觉得对于刚刚认识因数概念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支老师并没有急切地认定结果,也没有把方法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独立探究,在作业纸上独立写出36的所有因数,教师则及时巡视并请学生将各种情况反馈在投影上..有用乘法找的.(有用除法找的,)有有序找的,也有无序找而有遗漏的..教师引导学生对(有序和无序找的)各种方法作了比较,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感悟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这是本节课新知探究阶段的思维交流..既是不断深化理解因数与倍数知识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过程..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提出了各自的解法或见解,是思维独创性的培养;引导学生一对一对有序的找,或从1开始,用除法一个个去试,是思维条理性的培养;既有迁移于摆方块的形象思维,又有直接运用除法算式的抽象思维,或乘除法口诀的综合运用等,在感受解法多样性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这里教师继续提问学生“找到什么时候停?”让学生自然得出:找到两个因数非常接近时就不用再找了..这样一来对学生又是一个知识层面上的提高..

《因数和倍数》评课稿2

《因数和倍数》整节课简明清晰,教师语言精练,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课前交流渗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切,有效,让学生先在脑海中留下“相互依存”这种印象..为后面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埋下伏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除法算式,放手让学生根据计算结果,按一定的标准给算式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概念;结合算式,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概念,进一步体会“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突破了重难点..接着通过引导学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样的除法算式,进而用字母陈述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本质意义,体会数学语言简单明了、高度概括的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4b72c9072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a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