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记

2022-03-28 22:52: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乐记》,欢迎阅读!
乐记

百科名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关于音乐的本质,《乐记》中有着精辟的论述,肯定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它认为:“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目录

概述

成书年代及其作者 唯物主义观点 地位 结构 编辑本段概述

编辑本段成书年代及其作者 历来有两种说法:

1.《乐记》一书为战国时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 2. 此书是汉儒采用先秦诸家有关音乐的言论编纂而成。 编辑本段唯物主义观点

2. 关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乐记》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它认为:

“使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3. 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乐记》主张使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治、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它认为: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

“是故先王之政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


4. 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有比较深层的论述。它强调音乐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它认为: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编辑本段地位

《乐记》作为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多千年来古典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编辑本段结构

(不知堂)《乐记》是《礼记49篇中的一篇。《礼记》中题作《乐记第十九》,约5000余字,包括11子篇:《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施篇》、《乐言篇》、《乐象篇》、《乐情篇》、《魏文侯篇》、《宾牟贾篇》、《乐化篇》、《师乙篇》等。据西汉刘向,古代《乐记》共23篇,篇名都记载于他的《别录》一书中。《别录》虽已佚,但唐孔颖达作《礼记注疏》时说,《别录》所载《乐记》的全部篇目,当时还"总存焉",从孔颖达记载看,这23篇除上述11篇之外,还包括《奏乐篇》、《乐器篇》、《乐作篇》、《意始篇》、《乐穆篇》、《说律篇》、《季札篇》、《乐道篇》、《乐义篇》、《昭本篇》、《招颂篇》、《窦公篇》12篇,这12篇已佚。

《乐记》的作者和时代问题众说纷纭。《汉书•艺文志》载,古乐早已有之,后散失,及秦而灭,汉初"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以其地方力量搜集古书古乐,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辑成《乐记》。《汉书•艺文志》所列《王禹记》24篇可能就是河间献王所辑《乐记》,不属汉人新作,而属"先秦旧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4be623710661ed9ad51f39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