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积小流无以成大海

2022-10-22 12:17: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不积小流无以成大海》,欢迎阅读!
成大海,无以



不积小流,无以成大海

-------浅谈语文学习中的积累 关键词:语文积累运用 内容提要:语文积累包括语言积累、文化积累、生活积累。积累中切忌机械积累、强制积累。积累的途径主要有在阅读中积累、在诵读中积累、在搜集中积累、在交流中积累、在运用中积累

语文学习中,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和读写技能的过程。积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清•孙洙)说的就是不断积累,形成熟练技能的道理。语言积累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掌握最基本的文字符号,积累大量的词汇等。积累语言材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规律的积累。通过听、读理解语言,通过说、写表达思想感受,都有自己的规律。三是语言典范的积累,如记诵古今中外精彩的语段、篇章等。语言典范往往包含着丰富的语汇、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思,还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规律的成功范例。积累语言典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修养,是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 除了语言积累,语文学习还有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但大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形成积累时偏重甚至囿于书本上的语言积累文化积累,而忽略了生活积累。事实上,读懂“生活”,从生活实际中积累语言,更加不可偏废。从文艺理论上说,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生活中每天发生的、媒体报道的新人新事、新风新貌永远是学生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中极其口语化、大众化的鲜活灵动的语言,又是学生写作克服“学生腔”,做到语言生动贴切的最好实例。了解一定的生活常识,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形成高尚的生活理想,积累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生活感受,语文学习才有基础,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阅读理解得深,需要这样的积累;作文写得好,更需要这样的积累。另一方面,语文又是生活的工具,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认识生活,更好地参与生活、改造生活,让自己、让他人生活得更有意义、更美好。语文教育不仅要注重语文工具的操作性教育,还要加语文工具的目的性教育指导学生了解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并最终能够有效地运用语文工具更好地生活。生活积累无需孤立地进行,语文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学习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做生活观察、思考的有心人,生活积累的任务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

积累是什么,不是机械地抄抄写写,不是死背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不是不动脑筋地记诵他人语段、篇章。

积累要注意第一:切忌切断记忆储存与理解、感悟、鉴赏的联系,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积累是经验结构的积极重建,不是机械的累加、堆积。积累的对象必须是有意义的内容,不能是无意义的符号群。弄清内容的具体意义,识别内容的具体特征,了解内容之间、内容与原经验结构之间的具体联系,是有效积累的前提。把一切理解、感悟、品评、揣摩逐出积累的领域,一味强调记诵,学生的兴趣难以持久,“悟性” 也会逐渐萎缩。古人重“多读”更重“自悟”,没有“悟”的“多读多背”与死记硬背何异?语文积累确实与动物反刍有类似之处,对某一作品的理解感悟借鉴吸收很难一次完成,往往要随着阅历增长多次反复。利用最佳年龄时期多记诵一些优秀作品能够终生收益。但最初的记诵吸收是以最初的理解感悟为前提的。最初“悟”得越多,记诵的效果也会越好。“反刍”说强调多读多背的重要性,注意到“悟”的深浅与年龄阶段的相关性,有积极贡献,但却不


能由此否定“悟”的必要性。

第二:切忌不顾学生的兴趣愿望,以教师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积累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为什么要读要背?为什么背这些而不是背哪些?“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也应该如此,重视引导学生多读多背优美的句段,重视词句的积累和运用,注重在整合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对朗读、背诵增加了自由度,许多课文,学生可选择背诵喜欢的部分。如:1、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摘抄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4、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摘抄下来。我们要让学生做主,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天地,让他们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喜欢的也就是课堂生命所在。也正是这样,语文课堂上才有了这点积累而成的美丽。

积累的途径有那些哪我认为有一下几个方面: 1、在阅读中积累

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是学生提高积累、丰富语言的有效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学生阅读方面作了量的规范: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总目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7-9年级阶段目标);并在附录的“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列出了推荐书目。在具体的指导时,教师还应从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计划的制订(学期计划、学年计划、假期计划等)、阅读效果的物化管理(摘抄、概括、心得)等方面规范学生课外阅读行 2、在诵读中积累

诵读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义教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并在附录中推荐古诗文120(段)教师应根据教科书进度对优秀诗文的诵读作系统指导,让学生形成习惯。并定期举行诵读辅导讲座,对学生难以把握的语调和句读、难以理解的作品、难以领悟的艺术境界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不断提高诵读水平和艺术品味能力,最终形成积累。 3、在搜集中积累

搜集功能在信息社会体现得无处不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义教阶段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搜集也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学生的搜集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 一是接触搜集。学生把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语言媒介和载体显现的语言现象、语言信息搜集起来。这种搜集活动发生在随时随地,形式比较灵活,学生积累到的是鲜活灵动 的生活语言。

二是分类搜集。学生按一定的专题从各种语言载体中搜集语言信息,如在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时让学生搜集有关人生理想的格言,学习散文《紫藤萝瀑布》时搜集吟咏花草的有关诗词。这种搜集有一定的限制、目的,难度较大。但积累到的语言信息容量大、系统性强。学生通过此类活动实现了同类语言材料的链接。 4、在交流中积累

以交流为主要手段的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交流之于积累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阅读和生活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交流能沟通个体偏狭的理解,使语言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交流所达到的效率永远是优于个体行为的效率,因为有交流就有兼收并蓄,学生花很短的时间(相互交流的时间远比独自探索的时间要短)积累到了不同的语言信息;有交流就有辨伪存真,在辨析和取舍中的积累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另外,交流活动带来的彼此认同和成功感受,又是语言积累以外的另一层妙处了。 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可采用课堂讨论、辩论会、积累成果展示(如摘抄笔记、心得体会)等形式。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57c57f2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d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