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歌典故

2022-07-17 18:09: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正气歌典故》,欢迎阅读!
正气歌,典故

1、“在齐太史简”:

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春秋时,齐灵公有病,崔杼迎立了前太子姜光,史称齐庄公。崔杼娶了一女子为妻,但庄公与她私通。崔怒,派人包围了庄公。庄公想和解,崔不许;想自杀于太庙,崔不许。庄公翻墙逃跑,被崔手下射中腿部,掉下墙摔死了。齐国的史官写史时直书“崔杼弑其君”,崔知道后,一怒之下把史官杀了,然而史官的弟弟接着写,也被杀,另一个弟弟再接着写,最后,权臣杀不下去而作罢。当时还有一位史官准备好竹简,如果史官再被杀,他将前往继续写。这是齐国史官的不屈精神。 2、“在晋董狐笔”:

见于《左传·宣公二年》,春秋时,晋灵公昏庸无道,作为相国的赵盾多次劝说,灵公非但不听,还多次派人设计刺杀赵盾。赵盾被迫出逃,途中遇见灵公的姐夫赵穿,赵穿听说后,前去找灵公评理。灵公不听,且恶声恶语,最后赵穿命令卫士杀死了灵公。赵盾听说后,返回晋国,把灵公的儿子拥立为王,即晋成公。赵盾很想知道史官如何评价此事,就把太史令董狐找来询问,董狐让赵看记录上写道“秋七月,赵盾弑其君”。赵质问董,董狐回答“你身居相位,曾经逃亡而没有走出国境;回来后又不惩办凶杀,这难道不是你的责任吗?”董狐据法直书的精神为后世所传诵。 3、“在秦张良椎”:

张良,字子房,战国末年韩国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防止天下再乱,把天下的兵器收起来,铸成铜人12个(每个重达24万斤),威摄天下 ,无人敢反对。唯张良不惜毁家抒难,雇了一个力士,铸了一个120斤(相当于现在的60斤)的大椎子,攻击出巡的秦始皇于博浪沙(今河南阳武县),误中副车,没有击中秦始皇,秦始皇大怒,下令捉拿,张良被迫流亡各地。体现出他敢于挑战强权的大无畏精神。 4、“在汉苏武节”:

苏武,字子卿,西汉时杜陈(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留,先是自杀而未遂,而后被关在冰冷的大窖中,不给食物,他只好吞食雪水和旃毛,几日不死,单于大惊,以为神助,把他解往北海(今贝加尔湖),要他放牧公羊,直到公羊产乳才让回来。苏武在北海常挖野鼠藏的草籽为食,过了19年艰苦生活。后来,汉与匈奴和亲,他才被放回。回来时,须发尽白。他面对富贵志不移,历经苦难骨不屈,他的气节和精神常留天地。 5、“为严将军头”:

严将军,指后汉的严颜 ,忠州(今重庆忠县)人,时任巴蜀太守。与张飞大战,被擒获。在堂上,拒不下跪,张飞怒目咬牙,“大将到此,何为不降,而敢拒敌?”严颜答“汝等无义,擒我州郡,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最后,张飞因严颜的凛然正气,亲自解缚,义释了严颜。(《三国演义》中说严颜投降,不足为信。)今天“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正是其正气的翻唱。 6、“为嵇侍中血”:

嵇侍中,指西晋的嵇绍,嵇康之子。晋帝北征,征召嵇绍同行,在荡阴(今河南汤阴县)兵败,百官与侍卫统统溃逃,唯有嵇绍只身护主,敌人射箭如雨,嵇绍中箭死于皇帝身旁,血溅御衣。事后,皇帝舍不得让人洗去血迹。嵇绍的忠义之气,贯长虹,昭日月。

7、“为张睢阳齿”:

张雎阳,指唐代的张巡,邓州南阳人.安史之乱中,张巡坚守睢阳,守城已久,粮草皆尽,他就杀了家人给军士吃,惨烈可以想见。每次打仗,张巡都咬牙切齿,甚至把牙齿咬碎,城破后,敌将尹子奇很是奇怪,问张巡,张巡答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尹子奇用大刀将张的嘴剔开,口内果然只剩下几颗牙齿。(另有说法:城破后大骂安禄山,牙齿被敲掉,也不投降。)他咬牙切齿,痛恨叛贼的形象跃然纸上,他为国家为民族的气概足以感天动地。 8、“为颜常山舌”:

颜常山,指唐代的颜杲卿,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堂兄。颜本来是安禄山的部下,安禄山叛乱后,颜因为力量不够,假装投降,镇守常山(今河北正定),后招募人马,攻占井陉关,截断安禄山的后路。安怒,派史思明围常山,颜杲卿被抓。安责问颜背叛他,颜说“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怎么会跟一个牧羊羯奴叛乱。”安大怒,命令割掉颜的舌头,颜仍大骂不止,直至气绝。他受着断舌的剧痛,仍然追求着忠义的信念。 9、“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说的是汉末的管宁,字幼安,春秋管仲之后。他一生不慕名利,清寒自处,高风亮节为世人所称赞。《世说新语》中记


载,管宁和华歆同窗读书,街上有贵人车队经过,华歆坐不住,跑去看热闹。管宁认为华歆心存富贵,不配与他交友,就“割席断交”。黄巾起义后,同友人避居辽东,过隐居生活。皇帝屡次征召他为官,他坚决不受官位,视黄金如粪土。后辽东战乱,他返回故里,建一小楼,整日戴着一顶高高的白帽子在楼上安居,终生不踏魏地。他禁得起富贵利禄的诱惑,禁得起寂寞的考验,得到“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的名声。 10、“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说的是三国时的诸葛亮,他在乱世中隐居,为刘备求才若渴,不惜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走出隆中,尽心汉业,助刘备,辅刘禅,写下感人至诚的《出师表》。《出师表》之所以壮烈,其实不在他的文章,而在于他的所为,他明白汉、贼不两立的大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1、“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说的是东晋的祖逖,西晋时,诸王争权,自相残杀,五胡乘机入侵,政权东移,东晋建立。此时无暇北伐,祖逖上书自荐北伐,被授为奋威将军,自己招募部将渡江北伐。祖逖于中流击楫(船桨)发誓,如果不能收复中原失地,有如大江东流,一去不返,以示决心。他壮烈的决心,爱国的大志,使他名垂青史。 12、“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说的是唐代的段秀实,安史之乱后,唐德宗年间,朱涛造反,其兄朱 此在京师乘机造反,皇帝被迫出逃。段秀实假装服从,暗中与人商量谋杀朱 此。有一天,朱 此召段秀实议事,谈到“僭位”(僭,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器物等。)秀实怒,夺取身边人的象笏,袭击朱 此,朱 此头被击中,流血不止。因同谋者没有来,段秀实被捕,后被杀害。他不顾自己的性命,视逆竖如无人,宁可死也不做不忠不义之事。(朱此的“此”字应该加上三点水。)

12个历史人物在文天祥的头脑中闪烁,正气在文天祥的眉宇间回荡。文天祥不亚于他所敬佩的先辈,他的一颗赤诚之心必将永恒于人间。

也许古人的事迹在今人眼中已经过时,所谓的忠义也只是为阶级服务的代名词,但中华民族“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地”的魂魄永远不能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57d125f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0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