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谈》读后感

2022-12-06 14:21: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化漫谈》读后感》,欢迎阅读!
读后感,漫谈,文化

《文化漫谈》读后感

制药工程1101 冯天龙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大伙儿面前应有尽有,大伙儿面前一无所有;大伙儿正在直登天堂;大伙儿正在直落地狱。

这段话来源于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作为一个文学作品读的并不多的工科男生,这句话我熟记于脑,并且深思于心。它常常启发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驻足沉思,重新观察社会,我们人类生存与依赖的社会。而在读了老师所编写的《文化漫谈》后,这句话不知为什么又浮上心头,也许是书中的一些人文精神与思想启蒙主题给了我些启迪吧。 读完这本书后,我想先说说贯穿本书的核心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起源于13世纪末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欧洲的教会钳制人们的思想,人的本质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一些新新资产阶级终于从沉睡的愚民中站出来,高喊“现世的幸福,”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宁可不要“来世的幸福”,因为他们明白,这一说法是多么的荒唐可笑。 文艺复兴同时也为5个世纪后发生在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这就涉及到了这本书的另一个主题———思想启蒙。启蒙思想家们从人文主义者手里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进而想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政权。 反思这两个思想运动,那时的人们都仿佛生活在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中,有人愚昧,有人胆怯,有人自甘于沉沦中世纪的宗教黑暗中,有人屈服于专制政权的淫威之下。但我们也看到,有些人智慧,有些人怀疑,有些人敢于跳出来高喊“现世的幸福”,有些人高举理


性、自由之火炬,驱散黑暗,给人们带来光明。我一直很敬佩这些伟大的思想先驱,不,更准确的说,是敬佩那些“异类的声音”。我爱好读一些社会学书籍,记得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曾分析过现代社会的特征就是怀疑与反思,这与传统社会的确信特征形成对比。但在中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两个概念仿佛颠倒过来,就拿中国的教育模式来说,课堂上老师讲课的模式是灌输知识,先把定理讲清,然后去证明它,这一先结果后源头的“确信”教育模式如何启发学生以“怀疑”的观点去审视问题,“巨人的肩膀”总是高不可攀,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模式也在此定性,“只唯书,不唯实”鲜有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跳起来质疑某个定理。

而这种模式搬到生活中就是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为攫人眼球,不惜凭空制造各种无厘头的噱头,也就是老师在书中提及的“恶搞文化”。也许有的恶搞存有深意,或批判社会现实,或讽刺社会现状,以这样的方式消除身心的紧张、疲惫、不满与郁闷也未尝不可,但我们在捧腹大笑过后,有没有去独立思考过这些“恶搞”背后的现实?或者说在它无意间以“恶搞”的形式将它的价值观灌输给我们的时候,我们有多少人能够去探究事实的真相?拿普通的新闻报道来说,比如今年春节发生在南通启东县的“万人游行”事件。当网上舆论指责游行时警察的暴力拦截,有人无辜受伤时,一些网友不由分说偏倒向群众一方,而当舆论站出来为代表政府的警察辩护,并举出种种无奈,恳请大家体谅时,网友又倒向警察一方。其实,他们都没有做出独立思考,当事件发生时,总是偏好于做出道德判断,谁值得同情偏向哪一方,而不是事实判断,谁有理有证据支持哪一方。我们中国人欠缺的就是独立思考的精神。

读了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想就是这两点。望我们国人能够多些怀疑、多些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要求能够再次掀起一场思想运动,就是在平时的生活中,这两种精神也能够让我们受益良多。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6191bf3482fb4daa48d4b1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