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民俗学研究的特点分析

2022-12-05 17:2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现当代民俗学研究的特点分析》,欢迎阅读!
民俗学,现当代,特点,分析,研究



现当代民俗学研究的特点分析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转折,也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转折。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中西交流的加强,民俗意识得以倡导;同时,由于世界形势的剧变,“十月革命的影响深入人心,民众意识也得以觉醒。这一切都为民俗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本文围绕五四运动前后一段时期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发展的特点,主要针对其背景、指导思想、发展起伏及成果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族学研究;中国文化史;新文化运动

一、背景的包容性与自我意识

西方的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把存在于未开化民族中的民俗事象作为研究社会发展和人类思维的资料,毕竟在中国留学生和眼界开阔的知识分子们的面前展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于是在晚清受到一些中国学者的推崇,将他们的理论和方法搬进来,借以解释中国的民俗和神话,并遵循经世致用的思想,运用于中国政治生活和移风易俗的实践。西方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田野调查的方法,又毕竟与中国传统的采风问俗模式有所不同,由于中国的采风问俗”,体现为一种从统治者或者替统治者服务的士人出发的居高临下的搜集模式,目的是为了观风俗,知得”,改善和延长其统治。因此,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搜集研究模式引进后,很快便被实用主义的中国人将其与中国当时的政治斗争挂起钩来,如一方面,在社会上推行移风易俗以强国,一方面政治上利用神话以反满统治等。



五四时期的中国现代民俗学,是在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的腥风血雨中萌生的,因此,它天然地显示出三个特点:一是强烈的反封建、反民族压迫的民族主义色彩;二是服务于治国化民、移风易俗的政治思想;三是在以神话学为先导的风俗学学术框架和与社会现实建立密切联系的思想指归。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转折,也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转折。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科学的口号,反映出来一个主要的思想是反传统。我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其锋芒所指,主要是反孔权、反儒家的思想体系,而不是把一向被儒家所贬抑的民间文化也一股脑儿打倒或消灭掉。这当然不是说儒家学说没有值得和应该肯定的东西。而是要反对和推倒儒家学说中那些越来越僵化的东西和使广大民众陷入愚昧的东西。推倒旧(封建)礼教中的那些束缚民众思想和蔑视人权的东西。废除八股文,提倡白话文。打倒圣贤文化,提倡民众文化等等。中国的现代歌谣运动(民俗学运动),正是在这样的文化革命思想和背景下,在文化革命战士们的大声疾呼中,才登上了北京大学这样的大雅之堂的。



二、指导思想的衍变及民俗学的波动发展

五四运动爆发为原有的民俗思想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把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对立起来,打倒前者,张扬后者,这是何等了不起的文化革命思想。诚然,1918年还在五四运动爆发的前一年,刘半农就在沈尹




默等北大教授们的共谋和支持下,把以草民群民中搜集来的歌谣陆续选在《北大日刊》,使这本应是圣贤文化的舞台,成了无知识的民众的舞台,这需要多么大的气魄和信念!



19221217,周作人为《歌谣》所写的发刊词中说:“本会搜集歌谣的目的共有两种,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中国古代有察政数,观民风的传统,歌谣的文艺教化功能看得相当重要和突出。因此,尽管周作人把学术的目的列为第一位,“文艺的目的放在第二位,学术的目的也只是限于把歌谣当成民俗学上的一种重要资料”,并没有把本应属于民俗学的传统信仰、风俗习惯,更没有把物质民俗和社会制度等内容包括进来。在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历史上,从北大歌谣征集处,到歌谣研究会,《歌谣》停刊,甚至到他们南移中山大学,钟敬文办《民间文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是以文化对抗和心灵教化为思想指归,这其间,虽然有张竞生等创立的风俗调查会的成立,有顾颉刚等的妙峰山进香庙会的信仰民俗调查,以民间文学(文艺)搜集研究为学科的特点或重点及其思想指归,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20世纪30年代后期,钟敬文从日本归来带来了日本民俗学的许多新理念和经验,娄子匡在杭州的民俗活动;更晚些时候,杨成志、杨堃分别在南北两地对外国民俗学理论的传播和实践;抗战时期在大西南,分别有吴泽霖等为代表的民族学派和闻一多、朱自清等为代表的文学流派的继续和发扬;抗战胜利后,在上海有以丁英、马凡陀等为代表的民歌社征集全国民歌和传说,在延安有以何其芳等为代表的鲁艺的陕北民歌的搜集活动等等,其指导思想陆续发生了分歧,分成了两路:一路仍然坚持文艺的;另一路则改换为学术的。可以看出,中国民俗学特点的形成,决非一人之力能奏效,而是受到这两方面的左右。



20世纪后50,文革的结束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文革,民俗学成了资产阶级学术的对应词,被无端取消,民俗学只剩下了民间文艺的搜集和研究,民歌、民间故事等被冠以劳动人民口头创作,被纳入了为政治服务的文艺体制。研究民众的民俗生活、特别是民间信仰等民间精神文化的任务和功能,从其他学科的角度(社会学民族学)阐释民间精神文化的任何研究,都彻底被否定和取消了。中国现代民俗学,社会学一样,经历了一个长达30年的愚昧期和荒漠期,致专业人无和学术研究双断档,与世界学术的发展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处于封闭状态。



改革开放的近20年来,中国民俗学进入了一个复兴和发展的时期,也是百年民俗这一漫长里程中最好的时期。



三、民俗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发展方向

()民俗学研究存在不足

中国民俗学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作为冷静的学术评价则显得过于乐观了。由于历史原因及专业人才和学术研究的双断档,加上其他学科发展步伐的突飞猛进,对民俗学的发展提出了挑战。1.是考古学知识的不足。比如,中国上




古史将因一些考古资料的重大发掘而重写。它对民俗学的冲击不仅是资料的问题,还有传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2.民族学资料的发展力度不够。民族学资料中有许多民俗资料,尤其是早期阶段的民俗资料。然而,由于缺少对民族地区的深入调查,导致民族资料出现部分空白,同时理论研究的不活跃,对民俗学的发展带来了滞后。



()民俗学今后的发展

宋兆麟先生的《中国民俗学向何处去?》中,针对民俗学发展过程中的不足,提出了一些方向,很有借鉴意义,:第一,要开展交叉研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第二,要扩大民俗学研究领域,调整民俗学研究方法,扩大研究范围,提倡开展立体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第三,要重视田野调查工作;第四,要加强应用民俗学研究。



田野调查工作关系到抢救民俗文化,培养新一代学者,深入研究民俗文化的大问题,必须把田野调查工作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同时,要重视我国民俗学的学科原理建设,特别是对一些民族和一些地区的民俗事象的调查与搜集。要文本式的研究和民族志式研究两手抓,即要同时注重民间文学的搜集与研究和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和精神文化等的调查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史[M].成都:巴蜀书社,1995.

[2]王文宝.中国民俗研究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中国民俗学会编.民俗学集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6222f5c83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f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