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大学》教育思想及启示

2023-03-16 19:23: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完整)《大学》教育思想及启示》,欢迎阅读!
启示,完整,思想,大学,教育

(完整)《大学》教育思想及启示

明德至善、闻道笃行

——《大学》教育思想及启示

《大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经典理论著作,它确立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的一般本质与规律。其在治学态度的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对我国当前和谐文化建设及现代大学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明德——大学之道

《大学》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讲的就是大学教育学生的主要方法在于使人们发扬自己与生俱来的善良美德;在于使人们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使人们达到才得完美的最高境界.

它反映了儒家学派教育的宗旨和目标:修养德行是教育的根本;以修身为基础,在政治上实现“治国平天下”的“至善"境界或最高理想。为实现这一理想,提出了“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方法和步骤,只有按照这个方法和步骤去做,才能实现“三纲领"的宗旨和目标.“三纲领”和“八条目”互为表里,是统一的、一致的。 二、至善-—大学精神

大学的最高境界在于止于至善。明确要求君子应该为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而不懈努力。也暗示了学子们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趋势而动.

中国传统文化中培养人才的理念,充满了社会责任、道德情操、精神素养、伦理关怀、理想信念等人文气息,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至善"品性是大学精神之所在。

“止于至善”字面意义上来说,本身就有对“善”的永无止境地追求的概念,而且不同时代对“至善”有不同的理解,其含义也概括了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至善提出了做人做事做学问不懈追求的最高境界,强调追求真理的痴迷与执着。正是


(完整)《大学》教育思想及启示

有了这个目标,人们才能对照目标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朝这个目标不断接近。也许永远到达不了目标,但却朝着这个目标不断接近的过程中丰富完善自我,使自我的人生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做人做事需要这种精神,做学问更需要这种精神. 三、《大学》的启示

《大学》是最早的一本系统地讲授大学之道的书籍,并且开宗明义地介绍了大学之道,是内外兼修之道。对于现代大学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必须重视发掘、整理、研究和创造性地解释中国古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思想作为对古代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在现代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回溯到古代的人文教育.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的作用,怎样才更能适合中国大学的发展,我们也可以从古代教育思想的特点中,来提出适合现代大学发展的精神和理念.

现代大学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并不是因个人的理想观念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并不是先有大学的理念,才有大学。而是相反,是先有大学,然后思想家们针对大学的各种问题提出他们的大学理念,以期望校正或将其纳入理想的轨道。现代大学是文化现代化的产物,它不能脱离现代性的各种意识形态要求和制度要求.千百年的教育实践,已经足够证明“明明德”和“亲民"的重要性。明明德是亲民的一个准备阶段,而亲民就是给人民一种新的、正确的世界观,这本身就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其实人文精神本身就反映了人的内在价值和社会的普遍正义,它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只有弘扬和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树立起“以人为本”的、传承仁义道德的教育理念,现代大学教育才会为知识型经济,为这个知识化的社会提供一种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最佳教育.

当代大学教育改革,必须充分重视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定位。不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才”,所谓人才即包含成人与成才两个方面,其中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完美品格的塑造是成人的首要条件.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6dad209fb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