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 陶侃

2022-09-29 13:15: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世说新语 陶侃》,欢迎阅读!
世说,新语,陶侃

浅谈陶侃为人处事的哲理

摘要: 陶侃,一个出身寒门、身卑位微的穷苦百姓,一个生逢乱世、仕途无望的无名书生,一个体恤百姓、勤于政事的地方官员,一个聪慧敏捷,恭敬有礼的魏晋名士,他是如何在政局动荡、战乱交加的东晋王朝中平步青云,屡建奇功,创造魏晋时代的一个传奇的呢。毋庸置疑,陶侃以实际行动为后人阐释了为人处事的哲理。 关键词: 陶侃 世说新语 晋书 忧民 归隐 惜阴

《世说新语.贤媛十九》中有云:“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鱼饷母。母封鱼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这短短的数十字却道出了其母对陶侃的谆谆教诲,严格要求。要明白其具体的含义,必须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陶侃少年时因父早亡,家境竟至“酷贫”,与后母湛氏相依为命。但就是在当时那样的艰苦条件下,他的母亲也不愿接受这一罐小小的鱼干。恰恰是这小小的一土罐鱼干却折射出了其母对陶侃为官清廉的教导,这一点不能不让人深思。试想一下,在当代社会,哪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挣大钱,有哪些父母能像其母湛氏那样通情达理,明辨是非,更何况后母。倘若和珅、文强看到这则小故事,他们会不会痛恨自己的母亲没有严格要求自己,亦或是痛恨自己,我们不得而知……

在《世说新语.贤媛十九》中还有一则记载陶侃的故事: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这百十余字不仅表现了陶侃及其母亲的待客真诚,还告诉我们要想功成名就还要结交名流。在“家酷贫”的情况下,陶侃的母亲湛氏宁愿将头发剪下来换成几担米,把每根柱子都削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也要款待客人,如果王戎看到后不知道会做如何感想,是跳起来大骂疯子,还是暗叹自愧不如?陶侃的母亲这样做无非是想让陶侃留下一个好名声,为日后的飞黄腾达奠定基础,我们必须承认陶侃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形成的伟大人格与他的母亲有很大的关系。陈眉公在《小窗幽记》中曾写道: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贱不做恶,可恶是贱而无能;老不足叹,可叹是老而虚生;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无补。贫穷志愈坚。在客人离去后,陶侃依然送范逵等人至百里许,在得到范逵的保证答允以后才肯离去。我们想一下,现在的马拉松才不过是四十多公里,陶侃徒步送客竟然送到百十里才肯罢休,这一点恐怕马拉松运动员都自愧不如。陶侃这么做一是表现了自己的真诚,二是紧紧的把握成功的机会,哪怕是一丁点也不愿放弃,这也是难能可贵的。“凤凰涅槃”才能“浴火重生”,放在这里虽然有点夸张,但是一点也不为过。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以此可以把人分为两种:有的人仅仅把它作为自己的梦想,感到梦想可望而不可即,有一种望尘莫及的感觉,此为第一种人;有的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把梦想作为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紧紧地把握每一个机会,哪怕是一丝希望,也不甘就此放弃。陶侃无疑是后一种人。成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诱惑,在东晋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要想获得高高在上的低位无异于痴人说


梦,难于上青天,但是陶侃偏偏就做到了。范逵等人到达洛阳之后便遵守承诺,将此事告知于当时的名流,陶侃因此“大获美誉”

《晋书.陶侃传》中曾有记载:“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殖,家给人足。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这一段话不仅表现了陶侃体恤百姓,励精图治的为官之道,又体现了他心思缜密,体察甚微的节俭之心。这正应允了戏剧《七品芝麻官》中唐成的那句名言: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民,国之根本,官之所系;官,国之栋梁,民之公仆。自古以来,官民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终究是官民是一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无疑陶侃深谙其道。为官之道,无非在于忧民之忧,乐民之乐,反之则民亦忧其忧,民亦乐其乐。因此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倘若两人生在同一个时代,必定会彻夜长谈,共商国是,不免感叹英雄所见略同,萌生相见恨晚之意。反观当代,拆迁纠纷丑闻屡屡见诸于报。一日之间安然无恙的房屋化为一片废墟,站在曾经的门前现在的废墟上民众欲哭无泪,申诉无门。一纸诉状在各个部门之间飘荡,犹如一个无依无靠的幽灵,又如一个烫手的山芋。某些官员只要与开发商达成协议,就会弃民之利益于不顾。这种官不能谓之人民的公仆,倒像民众是他们的奴仆,这种官恐怕连卖红薯都不能称职。如果陶侃看到这种行为,恐怕不只是怒发冲冠,执而鞭之了。他们信奉的恐怕不是经常挂在嘴边、时刻高调宣扬的“为人民服务”,而倒像是“千里为官只为财”。亚圣孟子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把人民的低位摆在了比国家、统治者更高的位置,这一点也不为过,没有人民何来国家,就更不用谈天子了。陶侃的作为无疑把这句话体现的淋漓尽致。

勤俭节约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陶侃的所作所为更是体现了这一点。他把造船产生的碎木屑收集起来,铺在积雪融化的道路上,不能不说他厉行节俭,未雨绸缪和综理微密。正如谚语所说的:勤勤俭俭粮满仓,大手大脚仓底光。古往今来坐吃山空、大手大脚导致倾家荡产的事例不乏一处。西晋的石崇与王恺争富就是典型的铺张浪费。在当代社会中,勤俭节约的现象变得越来越少,而铺张浪费的现象则比比皆是。譬如某家富豪举办婚礼,用纯金打造婚车。但是过分节俭也不是我们所倡导的。《小窗幽记》中亦有“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谦,多出机心”的阐述。节俭固然是一种美德,但是过度的话就会变成一种吝啬,反而会有损雅正之道;谦让亦是一种美好的行为,但是过分谦让就是曲意的谦卑,大多是出于机巧之心。陶侃的这种节俭可以说是恰到好处。而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在这方面就显得有些吝啬。《世说新语·啬》中对王戎的描写不止一处,譬如“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以及“王戎女适裴[危页],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等。这就是陈眉公笔下那种过分节俭的真实写照。

陶侃获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珍惜光阴,他珍惜光阴的事迹也因此传为一段佳话。《晋书》中有这样的记载:(陶侃)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由此可见,他非常注重把握时间。岁月可以摧残人的生命,光阴可以消磨人的意志,正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陶侃深知在有生之年如何才能更好的把握命运,留名青史。人生在世短短数十载,每一段时间都是空白,都在等着我们去填满,去创造。人生不停的为时间在追逐,但真正成功的却寥寥无几。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


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仅仅做到这些就已经很难。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是一无所有,当真正想拥有的时候,就会感觉世事难料,时不待我。人的一生无非就是这样:“少年不识愁滋味”意识不到光阴的流逝,却发出人不风流枉少年的感慨;待人到中年幡然醒悟,发出“劝君惜取少年时”的感叹,悔旧日年轻气盛,叹光阴似水东流。

陶侃另一个令人慨然的就是悄然隐退。试想一下,谁能做到在人生最辉煌,事业如日中天之际,却辞官归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做到进退自如?但陶侃却能做到。熙熙攘攘,皆为利往,问世间利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人这一生都逃不过一个“利”字。谁不曾幻想金榜题名,功成名就;谁不想高高在上,一呼百应;谁不想腰缠万贯,享受人生……但是谁又能做到抛弃一切功名,宁愿做一个乡村野夫。陶侃深知“利”字旁边一把刀,树大招风,明哲保身的道理。这不能不说是他的一大智慧,自卫之道。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就可能身首异处,祸及九族,尤其是在两晋南北朝那个野蛮混乱的时代。因此,陶侃唯有采取这种方法来保全自己的家族,且又能寄情于山水之间,一举两得,岂不美哉! 参考文献:

1 刘义庆 《世说新语》 2 房玄龄 《晋书》 3 陈眉公 《小窗幽记》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737d18a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0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