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阅读精选 考前必读美文 《品味国粹经典,传承戏曲文化》阅读及解析

2022-04-30 22:3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21 阅读精选 考前必读美文 《品味国粹经典,传承戏曲文化》阅读及解析》,欢迎阅读!
阅读,国粹,戏曲,考前,传承





【寄语】

「考前必读美文」品味国粹经典,传承戏曲文化

安黎,1962 年出生于陕西省耀县(今铜川市耀州区)农村。1992 年初调入西安市文联《美文》杂志社从事编辑工作至今,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美文》杂志副主编。2009 年凭散文《农民工》获得首届西部文学奖散文奖。安黎也是一位教师作家,1982 年师范院校中文系毕业后,曾分配至耀县中学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他说:“自己不是以作家的身份去写作,而是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在写作,所以作品批评的味道有点浓。”长于事理逻辑、工于遣词造句是安黎散文创作的鲜明特点。

秦腔,又称“梆子腔”“乱弹”,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成熟于秦,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2006 5 20 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腔唱腔,分板式和彩腔两部分,每个部分均由“苦音”和“欢音(又称花音)两种声腔体系组成。

【披文入情】





秦腔的苦味

“秦腔的苦味”说的是秦腔的“苦音腔”,苦音腔演唱时激越、悲壮、深沉、高亢, 现出悲愤、痛恨、怀念、凄凉的感情, 是秦腔区别于其他剧种最具有特色的一 种唱腔。

①我不是秦腔戏迷,甚至在年轻时,都谈不上对秦腔有多少 好感。那时候一听到那些演唱者,仅为一两向台词,就要在木刀

欲扬先抑,于褒贬起伏中彰显作者对于

杀公鸡般的二胡的咯吱声中,像拽拉裹脚布那样哼叽个没完没了,

腔的深刻理解与强烈情感。

免心生厌烦,觉得那些搔首弄姿唱戏的和仰着脖子看戏的,个 个无聊透顶。 回顾秦腔发生、发展的历史,着眼于其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土壤,为下方揭

②然而伴随年岁的增长,曾对西洋音乐和歌剧无比倾心的我,

与剖析秦腔的“苦味”做必要的铺垫。

朝三暮四的目光在收缩,乱飞乱撞的野心在回归,这才开始留意起



身旁老古董般的秦腔来。(由于有之前的作势与张本,有“西洋 乐”与“西洋歌剧”的对比映衬,作者对于“秦腔”的“留意” 才格外 引人注目。)秦腔衍生于八百里秦川,既为秦人所创造,又为秦人 所喜爱,算得上地地道道的土特产。在黑灯瞎火的漫长时光里,面 朝黄土背朝天的秦域布衣,在汗流浃背的稼穑之余,时常依赖吼上几句秦腔来发泄,也依靠观看秦腔来取乐。生活的贫乏,精神的孤寂,都在为秦腔的畅通无阻,邀集来足够多的戏迷。

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一方的民俗文化。天 荒地老的高坡土塬,无遮无拦的漫漫平川,缔造出了秦人生性的 耿直与倔强,于是他们的思维就像牛样地“一根筋”,不撞南墙不

水有源,树有根,秦腔的“苦味”来源

头;说起话来高喉咙大嗓门,言语像棍子一样地“直戳戳”。脱 胎于这

秦人耿直与倔强的粗犷民风。

等思维模式与说话方式的秦腔,无疑就呈现出秦人的固有特征:粗粝、嘶哑、高亢、铿锵,丁是丁卯是卯地不曲里拐弯, 撕心裂肺地直抒胸臆。





④如果把秦腔的经典曲目——包括传统剧目《三滴血》《三教



子》《铡美案》,亦包括现代剧目《血泪仇》《穷人恨》等——都能 仔细



聆听并予以咂摸,就会发现尽管它们的故事情节各有千秋, 唱词对

举例说明,于异中求同,于同中求异,

白也各有意趣,但在唱腔上,却有其共通性,皆无不含悲怆于其

形象的比喻与适度的夸张生动地演绎了

中。悲怆的基调仿佛坎儿井那般无孔不入地弥漫,似乎能将每一

腔独特的艺术魅力。

句唱濡湿。尤其是尾音的拖腔,颤栗不止,带有明显的哭腔,像蒙冤者的隐忍啜泣,像不幸者的含泪控诉,像落者的无奈哀叹,像绝望者的仰天长啸。


⑤也就是说,秦腔从曲调的编排上、更侧重于对悲剧的演择,



对悲情的渲染。何以如此?(不断追问,穷尽事理是长于说理、逻

辑严密的具体表现。)依我之猜度,一是悲剧比起喜剧来,更具有艺正反对比,条分缕析,剖析秦腔产生、发

展的社会历史背景,视野开阔,观点术的感染力,更能调动或煽动起观众潜在的情绪。人皆有恻隐之

证,具有强烈的理性思辨色彩。

心,他人之笑,不一定能挑出自己的笑;但他人之哭,却像传染病



一样极易诱发自己的哭;(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作者从观众心理的



角度揆情度理,体贴入微。)二是依照戏曲源于生活这一原理,可



以推测出古代秦域民众的生存和精神,并非眼角含笑, 心中藏 蜜,其忍辱负重的程度,或许远超今人之想象。尽管在两千多年 前,关中就被司马迁描述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地, 但就个 体命运而论,大多数人的生活境遇恐怕都难以与“天府” 二字相匹 配。“秦中自古帝王都”,然而在豪奢宫殿和荒郊野外之间,在锦衣玉



食的王公贵族和自食其力的贩夫走卒之间,从来都相互隔绝着,处于云泥有别的两个世界。帝都金银财宝的重峦叠嶂,并不能天然地惠及贫民,甚至还很有可能给他们带来“城楼失火殃及池鱼”的无妄之灾,比如战乱造成的流离失所,再比如苛捐杂税“近水楼台”的严厉盘剥等。建一座大型宫殿,别说钱财的耗损是何等地巨大,仅强制征召苦力一项,就能把多少家庭的青壮男丁,沦为失却人身自由的苦役。在寻夫路上哭泣的,岂止仅有个孟姜女,而是成千上万个活活守寡的寡妇。







⑥秦腔拖得长而又长的哭腔,在相当程度上,既是秦人心灵

质地的外化,更是秦域文化风貌的曝光。秦域离海遥远,居四关

之内,与外界互通有限,来往稀少,因此其文化的根系既自我生通过对比彰显特色、穷究根源。对秦人文成,亦自我循环。这样的文化既格外地土气,又异常地厚重,并化心理的拿捏与剖白非常准确、格外深集雅致与蛮荒、自大与自卑、拘谨与彪悍于一身,由此而塑造出刻,具有人类学的视野与社会学的深邃。 “关中愣娃”这等生硬冷倔的别样人格——春秋时期秦军山呼海啸般地“横扫六合”,抗日时期八百秦川男儿宁死不降地跳入黄河 等,都与秦人的精神骨血,有着无法拆解的因果关联性。





⑦东北的二人转打情骂俏,充斥着热辣辣的暧昧;安徽的黄 梅戏男欢女爱,洋溢着你情我愿的欢喜;南国的越剧声嗲气,弥漫着欲说还休的撒娇……唯独的秦腔,像奔丧者拖泥带水的哀嚎, 让听者或痛彻心扉,或闻风丧胆。(铺排与比较的方法彰显了特色,强化了语气,推高了情感,引动了联想,激发了共鸣。)如果说有的剧种像一杯糖水,那么秦腔就是一碗辣酒;如果说有的剧种宛若搔痒,让人颇感惬意,那么秦腔则仿佛是在割肉,让人痛不欲生——秦腔的特殊魅力,大概就在于此。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所谓“卒章显志”的写法临别一回眸, 倾城又倾国。综合运用比喻、排比、比拟等表现手法,夸张扬厉,多方渲染, 确实有一击即中、余音袅袅的显著效果。

【文章珠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一方的民俗文化。天荒地老的高坡土塬,无遮无拦的漫漫平川,缔造出了秦人生性的耿直与倔强,于是他们的思维就像牛样地“一根筋”,不撞南墙不回头;说起话来高喉咙大嗓门,言语像棍子一样地“直戳戳”。脱胎于这等思维模式与说话方式的秦腔,无疑就呈现出秦人的固有特征: 粗粝、嘶哑、高亢、铿锵,丁是丁卯是卯地不曲里拐弯,撕心裂肺地直抒胸臆。

【思考探索】

1. 文章第③段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一方的民俗文化。”请根据文意,说一说所谓“关中愣娃”具

有什么样的别样人格。


2. 文章第⑦段中有“秦腔的特殊魅力,大概就在于此”的说法。请联系全文,说一说“秦腔的特殊魅力”具有 怎样

的内涵。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79beae6a1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d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