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通牒博弈

2023-03-11 07:00: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最后通牒博弈》,欢迎阅读!
最后通牒,博弈

最后通牒博弈

讨价还价的行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最后结果一般是卖方把报价降一降,买方把出价抬一抬。如果实在谈不拢,就会有一方表示这就是底线了,你不答应就算了,这个就是最后通牒。在这个过程里的心理状态,叫做最后通牒博弈。

最后通牒博弈来源于一个小实验,实验是这样的:给你10块钱,你可以把它分给一个陌生人,比如你可以提议说,你拿7块,他拿3但对方有选择权,可以选择接不接受你的提议,如果他接受,那他就3块钱;如果他不接受,你们两个就都拿不到钱。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说,无论你怎么提议,对方都应该接受,毕竟钱是白拿的嘛。可现实情况不是这样,研究者发现在实验里,你提一个分成比例,比如七三分成,大多数陌生人会反驳说“五五分成吧”,如果你坚持要拿大头,对方宁可两个人都拿不到钱,也不同意。

在这个实验里,你是提议者,你提了分配方案;对方是响应者,对你的方案作出反应。提议者和响应者就是一对博弈的对手。

在最后通牒博弈里,每个人分得东西的多少不一定公平。提议者肯定想拿尽可能多的钱,可是如果分给对方太少,自己也可能什么都拿不到。研究者因此提出了个观点说,哪怕是最简单的经济决定,心理状态都是最关键的,你要让对方觉得分配是公平的。你可能说,最公平的分配肯定是五五平分啊,但现实中可就不这么简单了。

很多简单的变量都能影响人们对公平的判断。比如,研究者小小调试了一下实验,让能答对一道智力题的人成为提议者,结果提议者就不那么大方了。显然,他们觉得自己提议的权力是凭自己本事赢来的,应该多分钱。而且响应者也会这么觉得,他们能接受更低的价格。再比如,如果把实验的情景放在商店里,提议者是卖家,响应者是买家,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就算卖家变得更加贪婪,买家也会接受价格。因为参与者都认为,卖家是有权利设定价格的。

另外,研究者还发现,在面对最后通牒博弈时,不同文化的人会表现得不一样。比如,市场经济中的人,不管是欧洲的大学生,还是


肯尼亚卖牛的商人,他们的平均出价都是一样的。因为这两种文化中,都会奖励那些能做成好买卖的成员。可是在一些非市场文化的国家,比如印度尼西亚和巴拉圭,他们的文化建立在社会合作之上。他们最尊重的是那些能把猎物分享出来的成员,所以在经历最后通牒博弈的时候,提议者会把超出50%的奖金分给响应者。如果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实验就更有趣了,响应者会拒绝超过50%的分配提议。因为在他们的文化中,礼品和好意是附加了条件的,接受必须要回报,所以很多人宁可不承受这种负担。

所以,有研究者对这个实验结果做了一个悲观的解释:他说,最后通牒博弈说明了人是非常伪善的,只要没有人看到,几乎所有人都经济学家假设的那么自私。不过也有人说,竞争总是在社会规范底下的,不会是像实验里那样,轻易出现可以摆脱社会规则的情况。只要有压力,人就还是会表现得很善良,不管你最初怀着什么样的目的,能看起来像个好人,也是不错的。

从最后通牒博弈这个理论,我们能看出,人性和道德其实不是绝对的,它需要依赖外在的环境条件,一旦条件变了,人表现出来的人性和道德就完全不同。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7f8fe6cee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0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