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基本理论

2022-12-31 23:27: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使用与满足基本理论》,欢迎阅读!
满足,理论,基本,使用

使用与满足基本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基本理论 1、概念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与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 理学 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与心理动机。

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与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与行为上的效用。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与愿望。

2、发展过程

从时间上来说,使用与满足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传统”与“现代”两个时期,复旦大学传播学者殷晓蓉对此有专文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早期研究大部分就是围绕无线电广播与报纸与读者的关系而展开的其中包:三四十年代,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的研究机构进行了美国第一次全面的广播研究(包括分析广播的内容与对听众的统计);1940年的奥逊·威尔斯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广播剧所引起的恐慌事件的研究以及赫佐格的那篇被称作“历史性的论文”《我们对白天连续节目的听众究竟知道什么》等。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现代时期”则就是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那时的研究逐渐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形式,并有了比较固定的名称:“使用与满足说”,“使用与满足模式” ,也更加明确地朝向探讨“一个活跃的受众”的作用的方向发展。它在范围上涉及报纸、电影、舞台剧、电视(特别就是智力竞赛节目)、高音乐会与肥皂剧等大众传播内容与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关系,并且,经由施拉姆、伯格纳、卡茨、布卢姆勒、格威奇等人的努力,理论研究在这一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更加重要的就是,到了六七十年代,随着美国传播学自身的发展,“使用与满足说”所得以产生的理论背景与推动力更为充分,而它的出现也使效果研究、受众研究以及相关的媒介内容研究发生了重要的转折。

其中美国社会学E ·卡茨被认为就是“使用与满足说”的“现代时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她从6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在关注受众对于传媒“使用与满足”的问题,先后发表了《论为“逃避”而使用大众媒介:一个概念的澄清》(1962)、《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1974)等论文,并与J·G·布鲁姆勒主编了《大众传播的使用》(1974)一书。其中E·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她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 --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其中有些因素到现在都值得我们重视:

(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与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2)人们接触与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a 接触媒介的可能性;b 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就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使用与满足基本理论

(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与内容开始使用。

(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就是满足需求,一种就是未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 3、经典解读

"使用与满足理论"有五个基本的假设:

1)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介就是有目的的,受众基于心理或社会的需求,想借着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

(2)传播过程需要靠受众把媒介的使用及需求的满足联系起来,也就就是说受众就是媒介的主动使用者,受众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

(3)大众传播媒介所能满足的需求,只就是人类需求的一部分,媒介在满足这些需求上,必须与其她来源,比如人际传播或其她传统的需求满足方式相竞争。 (4)研究资料来源于于受众的自我报告。也就就是说,这个理论假设受众就是理性,能了解自己的兴趣与动机,并且能够清楚地表达出来。研究者根据受众的回答加以推断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

(5)不必要对大众传播媒介下任何价值判断。

4、评价

意义:

(1) 提醒我们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就是很不相同的,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掌握控制权,该理论引导我们更加关注受众,把十分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

(2) 认为受众的接触媒介就是基于个人需求进行的,强调受众的能动性,推翻了受众被动论

(3) 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用,矫正了"有限效果论" 局限

(1) 科学根据不可靠,过于强调个人与心理因素,忽略了社会条件与所处环境的制约。

(2) 受众的能动性就是有限的仅限于"有选择的接触"范围,其接触行为通常就是仪式化的,而非高度精心的

(3) 脱离传媒生产过程与 社会系统来单纯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例子“使用与满足”理论与《泰囧》满足受众的表现 (1)受众消遣娱乐心理的满足。心绪转换效用

作为一部贺岁影片,《泰囧》 无疑成 为人们在忙碌的一年过后寻求身心放 的“突破口”。《泰囧》无疑给紧张压抑的 生活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观众在观瞧时进 入一个虚幻的空间,减轻与缓解现实生活 所带来的心理压力,获得暂时的轻松感。 《泰囧》以徐朗、王宝与高博的泰国 之旅为剧情支点,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展开 故事,用幽默、讽刺、调侃的对白塑造人物 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情境,制造欢乐。通过情节与语言的冲突设计,高潮迭起利用戏剧性手法来获得喜剧效果,每个场景挖掘笑料与包袱,简单的冲突带 来的就是直接而又简单的快乐,让人笑得轻松,笑得 开心,达到心绪转换的效用。精准的类型定位、环环相扣的笑料展 示、三大笑星“各司其职”,再加上温情的 桥段,让在岁末走进影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885ee8a7d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a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