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1春江花月夜

2022-11-07 21:18: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1春江花月夜》,欢迎阅读!
春江花月夜,诗歌散文,中国,单元,古代

教学目的要求: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2.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方法与手段:

1.借助多媒体教学,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即孤篇盖全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约660-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二)作品介绍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倒全唐 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诵读作品


四)感知全诗, 划分层次

月下之景(1----8 月下之思(9----16) 月下之情(17------36) 1.赏读第一部分 (1)、开头八句写了什么意象?请找出来,并给这幅图画命名。 2、请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幅图画,并体会本段写景的特点。 2.赏读第二部分

1)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怎么样的遐想? 2)名句赏析——哀而不伤 3.赏读第三部分 1鱼龙鸿雁两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2)赏析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

3)本段文字如何表达游子思归的感情? (五)课后作业

1.用现代文的形式将这首诗的美好意境表现出来。 2.背诵这首诗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8ef159c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6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