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及其与理论的关系

2023-03-23 11:24: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及其与理论的关系》,欢迎阅读!
主观性,客观性,观察,及其,理论



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及其与理论的关系

客观:是人们看事物的一种态度,不以特定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也就是事物本身的属性,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另外,客观也指事物的本来存在状态。指事物的一种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存在。它与主观正好相对。比如选择题,就是客观题。

主观:是人的一种意识、精神,与“客观”相对,所谓“主观”,就是观察者为“主”,参与到被观察事物当中。此时,被观察事物的性质和规律随观察者的意愿不同而不同。比如辩论题就是主观题。

观察是认识过程认识方式,是人的能动性,实验是主观意识见之于客观实际的具体实践,具有客观性。

认识过程就是认识,在实践中检验,再认识,再检验这样的一个循环的过程。观察实践不断的循环于主观和客观之间,是统一于认识过程中的。

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没有观察的实验是没有结果的,没有实验的观察的不存在的。

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自然观察是指人类对自然现象不作任何人工的变革而进行的一类观察。实验观察是通过对自然现象或事物人为进行积极干预后所进行的观察。验观察是一种比自然观察更强有力的认识手段。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首先,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渗透着理论。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在科学研究中,人们都要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和范围。科学观察基本上都是有目的的、计划地进行的。科学观察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做出新的发现或检验已有理论或假说。用观察来检验一个理论,即是看是否能观察到理论所预言的现象。

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在观察中如果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理论可以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察。

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一种情况是,有些观察陈述明显地用到一些理论术语,而离开了有关的科学理论就不可能理解这些观察陈述。第二种情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概念,实际上过去曾是科学家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所创造的理论术语,只不过它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长期广泛使用,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忘记了它们的来源罢了。第三种情况,虽然观察陈述中没有任何形式的理论术语,但它所表达的意思仍以某种已经形成常识的理论为前提,与背景知识联系在一起。此外,在不同理论和信念的指导下,可以得出不同的描述。任何观察语言总是同某种背景理论联系在一起的,






且其语义随着背景知识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

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一是观察本身可能产生错觉;二是观察依赖了错误的理论。如何知道一个观察陈述是否正确?还是要依赖于理论。而且检验越严格,要求的理论越多,知识越广泛,并且永远达不到绝对的确实无疑性。任何完全独立于理论的 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因素。所以,观察陈述并不能像逻辑经验主义者设想的那样,通过观察陈述来给理论提供绝对可靠的基础。

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科学理论或假说也只是相对真理,需要在新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科学理论的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

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93cf7a3cf84b9d529ea7a0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