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老王》中“幸与不幸”的争论

2023-02-27 20:35: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对于《老王》中“幸与不幸”的争论》,欢迎阅读!
老王,争论,不幸,对于,幸与

对于《老王》中“幸与不幸”的争论

海安高级中学 胡玉龙



《老王》是苏教版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专题的“底层的光芒”板块中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以平淡似水的笔调,记述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老王的艰辛生活、人生经历,尤其是与作者一家的交往,讴歌了车夫老王任劳任怨、待人忠厚的心,寄托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敬佩和关爱之情。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线索,感受老王的思想品质,把握老王的善与苦两个方面,体会老王与作者夫妇之间的相互关爱,体察作者的爱心,理解本文的主旨。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应体察善良、回报善良。在通过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语言的朴素、含蓄、灵气飞扬的特点,也让学生通过作者含蓄的语言了解当时那个时代的丑恶。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本文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特点,结合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指导学生掌握写人记事的方法,从而指导学生此类散文的写作。难点是对本文结尾“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内涵的理解。作者究竟有没有真正平等的对待老王?这也是值得学生探究的问题。

个人以为,如果说《老王》一文仅仅写了老王孤独痛苦的命运以及在不幸命运中仍闪烁着内心善良的光芒,那么《老王》的价值就很有限了。因为表现对百姓苦难的关注和同情的作品,古今中外可谓异彩纷呈、不胜枚举。如果《老王》的着力点在这里,那么我们无非多了一次情感的激荡,并没有获得多少精神的成长。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它能促使人精神发育,灵魂苏醒,从而构建出自己的精神大厦。仅仅停留在道德的激情的批判恰恰表现出思考的缺失、思考的无力,对现实苦难缺乏担当的勇气。

《老王》一文的价值恰恰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特质,一种先前我们比较陌生的价值观念。相比于以前我们曾有的民本思想,阶级观念,以及大行其道的民族主义观念,《老王》第一次让我们拥有了人类的眼光,让我们站在更高的层面来思考苦难,思考苦难的价值以及我们面对的方式,让我们以一种更宽广的胸怀来担当苦难。

面对苦难,“我”选择的不是一般的逃离,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同情与怜悯。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对生命的尊重,一种设身处地的理解与同情,一种对于苦难的共同参与感。而这并非停留在思想的层面,而是生活中的自然流露,所以在“我们”流放干校,女儿能够拿出那贵重而我们急需的一大瓶鱼肝油送给老王,治好老王的眼疾。正是这种对于苦难的共同参与感让老王扶病也要上“我家”来,哪怕卧床不起也要托人传话,因为老王知道在这人世间还会有人惦记他、理解他、尊重他。只有在这里他才能感受到人的尊严,对生命的敬畏。

“文革”的苦难毁掉了许多人,暴露了人性的卑劣,但苦难也锤炼了人,净化了人。促使人思考苦难,担当苦难。所以对于老王的死,“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文革”中自身的苦难,老王的苦难人生,促成了“我”精神的升华,面对每一个不幸的人我们都有愧怍。

就此而言,我认为,与其把《老王》放在苏教版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专题的“底层的光芒”板块中,倒不如放到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的“苦难中的尊严”板块中。而且“底层的光芒”这一提法本身就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嗟来之食式的颔首与惊奇,是身份决定品行论的自然流露,好像底层的人天生不应该有光芒!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abb5321fd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c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