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花鼓戏新闻稿

2023-11-20 12:48:3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淮北花鼓戏新闻稿》,欢迎阅读!
淮北,花鼓戏,新闻稿

淮北花鼓戏新闻稿



深秋十月,丹桂飘香。我们受几天前观看XXXX区花鼓戏剧团进社区公益性演出的感染,近日,来到位于汴河中路运粮河东岸的花鼓戏剧团所在地。练功房、小剧场、录音棚、流动舞台车,导演说戏、音乐配器、演员排练、青少年练功,这些都仿佛在告诉人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这里成了XX如今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戏曲艺术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省地方戏濒危剧种之一的淮北花鼓戏,根植民间,散发着淮北平原浓郁的民间气息和特有的泥土芳香,长期以来深受当地人民群众喜爱。在安徽省非遗传统戏曲类的20多个院团中,XXXX区花鼓戏剧团,又是目前唯一一个县(区)级国有院团,人称“天下第一团”,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哼几句花鼓调,只因为乡音未改乡情难忘;敲几番花鼓点,舞出了《盘鼓·压花场》。说一段往事源远流长,讲一个故事世事沧桑。淮北花鼓戏起源于安徽淮河以北,伴奏乐器早期以花鼓等打击乐器为主。据传,它明末清初业已形成,最早是在农民获得丰收之后,民间自娱自乐的一种表达方式,后逐渐演变成一个剧种。从唱腔和表演的特点来看,可分为南、中、北三路。南路即以XXXX为中心,中路则涵盖丰、沛、萧、砀和淮北市,北路则以山东济宁为中心。但三路只有地域区分,没有渊源之别,同为一源,同出一祖。


山河入梦,岁月如梦。“淮北花鼓戏”“撂地卖艺”到形成“班”“会”,到登上正式舞台,由“三落三起”、历经磨难到重获新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下里巴人,亦可阳春白雪。风风雨雨“花鼓情”,其中“五味”,非“花鼓人”是难以体会得到的。

新中国成立后,原宿县县委、县政府极力挽救这一地方稀有剧种,成立了“宿县工农剧团”,19xx年正式命名为“宿县淮北花鼓戏剧团”积极培养青年演员,整理改革剧目,丰富唱腔设计。19xx年,该团自行编排的小戏《卖鸡》在安徽省戏曲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十年磨一戏”,经两代“花鼓人”的精心打磨,《新人骏马》于19xx年至19xx年三次进京演出。“一台小戏满台生辉”,《新人骏马》美名远扬,轰动一时。此后创作演出的《三枝莲》《彩云滩》《六月雨》《出差记》等也得到广泛赞誉。19xx年创作演出的小戏《送军马》获得国防教育文艺调演一等奖。近年创作演出的《阳光下的召唤》《闹爹》《三个闺蜜一台戏》等也受到普遍好评。

“听了花鼓戏,荒了二亩地”。由于“花鼓戏”与淮北地区劳动人民丰富生活有着血肉联系,载歌载舞,唱腔音调淳朴,表现力强,口语化,说唱和咏唱融于一体,舒展、抒情又激越昂扬,旋律优美动听;唱词和对白善于运用当地方言、俚语、谚语、歇后语,诙谐幽默,最能打动当地人的心,引发他们的共鸣和感情。它的传统剧目有170多出。《王小赶脚》、《姐妹易嫁》、《站花墙》、《三踡寒桥》、《江姐》等至今久唱不衰,展现了传统戏曲艺术恒久的魅力,也屡屡在省内外演出中获奖。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ad650e975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3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