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运用字理纠正错别字

2022-03-26 11:46: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自-运用字理纠正错别字 》,欢迎阅读!
用字,错别字,纠正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不断提升,同时也忧心地看到学生的错别字越来越多。错别字的多少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社会交际效果,也反映了书写者的语文素养程度,因此,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引起特别的重视。笔者尝试在教学中运用汉字学字理知识来纠正错别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字理”是汉字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简单地说就是构字的理据。在识字教学中,如果我们尽量利用汉字构形的理据,给学生讲清楚所教字的形与音、义之间的关系,就能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汉字的构形原理从而大量地消灭错别字,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经过隶楷书的笔画化和简化后的现代汉字,有些字仍能看出构字的理据,如“看”字,是用“”(手)遮在“目”上表示注视、瞅之义;“卡”字是“上”“下”二字的合体,表示不上不下夹在中间之义;“侃”字是“亻、口、川”的合体,表示某人口若悬河特别能说之义。但是,也有许多字的构字理据已经难以看出来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类字的理据,必须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笔者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直观法、比较法和迁移法。

1.直观法

利用实物、图片和电化教学设备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方法叫直观教学法。它符合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儿童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将这种方法用在辨析易混字形的字理时,优点更加明显,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汉字构形理据的理解,牢记易错字的正确字形。比如“休”“体”字形虽然相差一笔,但字义完全不同。三年级学生在习作中常将“休息”写成“体息”。为了纠正这个混用现象,我在教学“休”字时,用幻灯片出示“休”字的甲骨文写法 ,让学生观察。学生马上会意到,一个人靠在树旁边“休”息呢!老师接着讲解:这是会意字,用“人”背靠大“树”之形表示休息之义。因“体”是比较抽象的会意字,用“亻”和“本”合体,表示身体是人的根本之意,这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有些困难,所以教师就将其字理直接讲解给学生。这样教学后,学生再也没有写混这两个字。

又如学生在书写“雁”字时,经常少写一个“亻”或将“隹”少写一横成为“住”。为了纠正这些错误,教学时,我展出了“雁”的小篆“隹”字,学生细细观察后发现像一只鸟。教师总结“隹”(zhuī)是鸟的象形,这四横,是鸟翅膀的翎毛,所以不能写成三横。接着,引发学生思考到:大雁在飞行时经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从而准确地领悟到:“隹”旁表明大雁是一种鸟,第一个“亻”“隹”的一部分;第二个“亻”表明了大雁的飞行特点。老师再接着告诉学生,“雁”的“厂”旁,形、义都是伸出的山崖,“隹”可以在下面住宿;古音是hǎn,在这个字中也表ɑn音。

运用直观法展示古文字形,使学生理解了“休”和“雁”的构字理据,再没有学生写错这两个字。

2.比较法

错别字中,形近字占有很大的比例。运用字理来比较形近字,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辨析形近字的细微差别。尤其是形声字,我们可以利用它的形旁表义、声旁示音的特点,充分辨析形近偏旁的形、义差别,使学生准确理解字义。

(1)比较形近声符。“狼”“狠”二字由于那一“点”常使学生混用。对此,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辨析比较,“狼”是动物,部首是反犬旁“犭”“良”是它的声符,所以整字读“lánɡ”“狠”的声符是“艮”,读ɡèn,所以整字读作“h


ěn”学生清楚了两个字的区别后,为巩固形声字的知识,并扩大识字量,教师又给学生展示了由基本字“良”构成的一串字:“浪、娘、粮、郎、朗、廊、琅、榔、锒、螂”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构字规律——“良”的韵母“iɑnɡ”示音,“浪”跟水有关,部首是三点水“氵”“娘”指女性,部首是“女”旁;“粮”是粮食,包括大米、面、豆,部首是“米”旁……。再列出由“艮”构成的一串形声字:“很、恨、狠、痕、根、跟、恳、垦、银、龈、垠”等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白了“艮”在这些合体字中的示音作用。由于重点比较了两个字的声符,使学生不仅记得牢,用得准,而且举一反三,提高了识字效率。

又如“琴”字,根据教学经验,90%以上的学生把“琴”下部的“今”写成为“令”。为了把错别字最大限度地消灭在学习之初,我们在初教“琴”字时,就引导学生细细观察、分析其构字理据。教师先出示“琴”的小篆体写法,学生发现这个字像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上面“玨”是琴弦和弦柱,下面部分是琴身。教师再展示楷书写法“琴”,学生观察比较后指出,楷书将“琴”改写成了形声,上部的“玨”仍然表示“琴”义,下部去掉了琴身,改用“今”来表示它的读音。“今”是前鼻音“jīn”,所以“琴”也读前鼻音“qín。而“令”是后鼻音,不能作“琴”的声符,所以声旁不能要写成“令”“令”作“领、零、岭、岭、玲、铃、龄、羚”的声符,这些字不但都要读成后鼻音,而且声符也不能写成“今”“邻”是例外)。经过这样分析字理,学生不仅理解了“琴”的字理,而且掌握了一批形声字的正确读音和写法,进一步明白了形声字的道理,为自主识字的方法奠定了科学基础,也做到了汉字教学形音义结合的要求。

(2)比较形近意符。在识字教学中,比较形近意符是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字形字义字音的一个好方法。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不清楚偏旁两点水“冫”的意思,导致了学生经常将两点水写成三点水“氵”,从而产生了许多别字,比如将“冶”写成“治”,“冷”写成“泠”

对“氵”旁,大家都知道是表示“水”义。但要分析“冫”的意思和作偏旁的作用,还是需要字理知识的。冫”在甲骨文像水面结成冰时上拱或裂纹的形状,字的音、义都是“冰”,是“冰”的初文(即刚开始的写法)。以“冫”为意符的字大多与寒冷、凝结等意思有关,如“冻、冷、冽、凌、凛、凝、凋、冬、寒”“冶”字是用冰块的融化比喻金属的销熔,所以用“冫”旁;而“泠”指水的清凉而不是冰凉,所以是“氵”旁而不是“冫”旁。这样分析形近偏旁,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字的不同形、义,避免了混用,而且很好地掌握了“氵”“冫”两个形近意符的知识。

3)比较形近部首。部首表意是汉字学理论之一,利用部首归类原理帮助学生识字,科学的识字教法之一。学生在作业中,经常将“却”的右边部首“卩”写成“阝”,究其原因,是不明白这两个部首的意思。对此,我们在纠正学生错别字时,先给他们讲解部首“卩”和“右阝”的字理。“卩”的甲骨文字形是人的跪坐之形,读音“jié”,比如在“节、疖、”中就起声符作用。但是“卩”在构字中,更多的是起表意作用,表示字与人的活动或人的腿脚活动有关。象“却”的本义就是退,如“望而却步”。教师讲清楚了字理,再让学生说出带有“卩”部的字和自己的理解。学生马上可以找到“叩”和“即”。老师启发学生这二字为什么是“卩”这个部首。学生马上明白了“叩”是人跪下的活动,所以用“卩”旁。但学生并不知晓“即”的意思。在学生充满探究兴趣的情况下,教师再做适当的讲解:“即”是会意字,左偏旁原写作“皀”(jí),在甲骨文像盛满食物的器皿;“卩”在食器“皀”旁,像人跪坐着就餐。本义是就餐,引申为接近、靠近,如“不即


不离”“若即若离”。以此类推,学生在识字中如果遇到带有“卩”这个部首的,马上就会联想到与人或人跪地而坐有关,进而理解字的含义。

而“右阝”则是“邑”作右偏旁的楷书写法,“邑”是“人群聚居地”之意,作部首表示地域、地名、城郭等义,比如“邦、邻、郊、鄙”都表示地域、地区,“邓、邢、邱、郑、邯郸”本来都是古国名,“郡、都、郭”都与城市有关。这样讲清部首义,学生牢记了部首义及归类字,搞混、写错“卩”和“右阝”的现象大大降低了。

3.迁移法。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表现为教师举一,学生反三,活学活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在识字教学中,运用正迁移可以提高识字效率,避免很多错别字的出现。比如“月”,作为偏旁,是同形的两个部首,有两个称呼:一个是“月字旁”,另一个称作“肉月旁”在古文字中是异形字。“月”的本义是月亮。“月”旁的字与月相、光亮、时间等义有关。我们启发学生寻找与这些意思相关的带有“月”字旁的字。学生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搜索出“朝、明、朗、朦、胧”等字。此时老师在黑板上写“肌”字,并质疑:月字旁的字怎么与“肌肉”有关呢?学生迷惑了,此时老师告诉学生“肌”的右偏旁不是“月”,而是“肉”字,并出示甲骨文字形,使学生看出像切下的一块肉形。但是“肉”演变到小篆时写法很像“月”字。于是,人们为了避免混淆,就造了“肉”字,但作偏旁时,楷书还是写成“月”形,所以称作“肉月旁”。作偏旁时主要作意符,所带的字与肉体意思有关。接着,教师出示“有、肌、肠、肾、背、炙、祭”等一串字让学生来理解字义。学生通过偏旁的辨析,理解带有“月”旁字的含义,达到了举一反三的迁移目的。

总之,运用汉字学字理知识分析汉字,是纠正错别字、提高识字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不仅使学生加深对字的形义关系的理解,减少错别字的出现,而且学到了许多汉字知识,极大地提高了语文素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ad897fb50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e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