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启五美食随笔:面线糊

2022-04-23 15:33: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郑启五美食随笔:面线糊》,欢迎阅读!
随笔,美食

回味“面线糊”

郑启五

我们家压根在说话上还属“外来人口”所以长期一直把厦门这种特有的很细很细的面条叫“线面”而正宗的闽南邻居则叫“面线”其实在普通话中,二者的发音压了韵,“面线”和“线面”一如“面线糊”一样,是可以含含糊糊含混其词的。但到了闽南话中,“线面”就根本叫不出口的。但若要细细分析,“线面”从汉语构词上还是可以站得住脚的,不是有“金丝面”一说吗?再说闽南方言中,把普通话的语词颠倒运用的大有其例,比如把“客人”叫“人客”把“热闹”说“闹热”的,比比皆是。 “面线”在米中的把兄弟叫“米线”一碗云南的“过桥米线”带着美好的爱情故事和浓烈而滚烫的滋味走遍大江南北,叫天下多少好汉懒汉胃口大开,而内向的“面线”在这方面就大为逊色。但单从婚恋的角度分析,过桥米线是“求爱”型的,是婚前进攻的美食,为敲开心扉而不遗余力,而面线则是“感恩型”或“恩爱型”的,对付大功告成的媒婆,一碗猪脚面线就能让她欢天喜地而不虚此行;再则早年闽南女坐月子,猪肝面线是少不了的补品。我以为,无论是“米线”还是“面线”一旦把此类碳水化合物制成细长的线状,就体现了对受众消化系统极大的人文关怀。而在这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最是“面线糊”


“面线糊”的主要伴侣有猪血和海蛎,二者必居其一,再撒上葱头油、芹菜珠和胡椒面,铺上剪成一节节的油条,真是可口的不得了。眼下面线糊越来越受欢迎,我看还因为它“消化快”过去人们上酒桌怕“吃不饱”而现在则恨不能给胃袋多留一些空间,以便后续的美味佳肴源源不断!再大的一盆面线糊,往往不过是酒桌上客串的小吃,谦虚地穿行在清蒸石斑鱼和椒盐斑节虾等等生猛大菜之间。

但“炒面线”可是响当当的主食了。比起炒粉炒面的,那炒面线的难度就大得多了,稍不留神,就会把面线炒糊了,那么炒面线变成凄惨的“炒面线糊”掌锅的大师傅可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了。据说炒面线的关键是要把细细的面线先在油锅里一炸,那么炒起来才线条分明的。现在有一种炸好的面线,就是专门为炒面线而严阵以待的。厦门最好的炒面线是双全酒家的,可惜事过境迁,该国营酒家早已不复存在,但那炒面线的师傅应该还在别处大显身手吧。

不过此时此刻最让我牵肠挂肚回味绵绵的,还是鼓浪屿龙头的“猪肝面线汤”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中期,老爸曾多次带我到那里吃猪肝面线,那应该是记忆中最好吃的夜宵:薄薄的猪肝片,青青的丝瓜片,双双在淀粉的包裹下坚挺生脆,瓜与肝烫出的鲜汤把面线梳理成一束漂散的丝带,冬夜的海风带着寒意穿行在街头,那一碗的猪肝面线汤是那么的滑溜顺口,鲜脆香热,我在吃,他在听,双目失明的老爸享受着


我允吸面汤时发出的声音,总是无比快乐地说:“我的阿五差点没把舌头都吞到肚子里去!

龙头的那家老店早就不知拆到哪里去了,我也好多年不怎么吃猪肝了,而爱听我允吸面线汤声音的老爸也已经离开了人世两年了,但猪肝面线的滋味却老是傍着老爸心满意足的微笑模糊了我的泪眼温暖着我一生的感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b7c263466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3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